三阳之络

目录

1 拼音

sān yáng zhī luò

2 英文参考

Fēiyáng BL58[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注解

三阳之络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穴[1]。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飞扬穴(Fēiyáng BL58)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本经的络穴。飞扬又名飞阳,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作飞扬,别名厥阳[2]。飞翔;扬:通阳,阴之对,外为阳,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有清头风、宁神志、疏筋络的作用。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现代多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3]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马莳注:“如不得汗,当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以泻之。盖太阳为三阳也。”

参见飞阳:

飞阳为经穴名。代号,BL58。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痔疾,脚气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4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