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饮

目录

1 拼音

sān shēng yǐn

2 概述

三生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三生饮

3.1 别名

三生散(《普济方》卷三一六)。

3.2 处方

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15克

生南星一两,木香一分,生川乌(去皮)、生附子(去皮)各半两[1]

3.3 制法

上药嚼咀。

为粗末[1]

3.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三生饮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1]

3.5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加生姜十五片,水煎服[1]

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生姜15片,煎至4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4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三生饮

4.1 处方

南星(生用.五钱) 木香(一钱半) 川乌(生用.一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钱)

4.2 功能主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三生饮主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4.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有卒中风,不省人事者,以苏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檫牙。

4.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5 《易简方》之三生饮

5.1 方名

三生饮

5.2 组成

南星1两,川乌半两,生附半两,木香1分。

5.3 主治

《易简方》之三生饮主治寒痰壅于经络,卒中不知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饮厥,及气虚眩晕。柔痉自汗,肢体厥冷。虚怯之人发痰疟。卒中壅塞,昏仆不醒,脉沉无热。

5.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加生姜10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5.5 用药禁忌

若挟热中风者不宜。

5.6 各家论述

1.《明医杂著》薛己按: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以祛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耆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2.《删补名医方论》引柯琴: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专以治风,兼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薛己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乌能挽回如是之危证哉?

3.《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猛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

4.《中风斠诠》:痰涎壅塞,而脉已沉,且身无热,则唇舌淡白,可想而知。是为寒痰上涌,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闭塞不通,非燥烈大温,不能开泄。此方三者俱用其生,非仅为回阳计,正赖其雄烈刚燥,始能驱除浊阴,苟得阴霾一开,寒痰少减,即当随证用药,似此大燥大烈,非可多服频服也。

5.7 附注

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三生汤”。本方去木香,加人参,名“四生饮”(见《观聚方要补》引《万全备急方》)。

6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生饮

6.1 方名

三生饮

6.2 组成

生南星4钱,生川乌3钱,生半夏3钱,广木香1钱,人参1两,生姜。

6.3 主治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生饮主治中风闭证。

6.4 加减

痰盛,加白芥子、枯矾。

6.5 附注

方中生姜用量原缺。

7 《傅青主男科》方之三生饮

7.1 方名

三生饮

7.2 组成

人参1两,生半夏3钱,生南星3钱,生附子1个。

7.3 功效主治

《傅青主男科》方之三生饮功在固正气,祛痰。主治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中风不语。

7.4 用法用量

水煎,急灌之。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