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目录

1 拼音

sāng zhī

2 英文参考

ramuli mori[朗道汉英字典]

mulberry twi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mulus mor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mulberry branch[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RI RAMULU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mulus Mor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ulberry twi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桑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1]。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桑枝饮片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韧,气微,味淡[2]。酒桑枝表面呈黄色,略带焦斑,稍有酒气[2]。炒桑枝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2]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拼音名

Sānɡ Zhī

5 拉丁名

Ramulus Mo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mulberry twig(《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别名

桑条(《本草图经》)

8 桑枝的处方用名

桑枝、嫩桑枝、酒桑枝、炒桑枝[2]

9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1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中药大辞典》: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中华本草》: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嫩枝。

11 原植物形态

《中华本草》: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桑枝[3]

《中药大辞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中华本草》:桑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13 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中华本草》:春未、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或斜片,晒干。

14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中药大辞典》: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外表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中华本草》: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15 显微鉴别

《中华本草》:桑枝粉末灰黄色。①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缠结,淡黄色或无色。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细。②石细胞多成群,淡黄色或黄色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0μm,壁厚6~20μm,层纹有的明显,孔沟较明显并分枝,胞腔细小。另有石细胞壁较薄。③含晶厚壁细胞多成群或单个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④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⑤木射线为异型细胞射线,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⑥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连结。呈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⑦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⑧乳汁管偶见,直径10~25(~30)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粉末灰黄色。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胞腔甚细。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弯曲。

16 桑枝的炮制

唐代有醋淬、制炭(《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醋炙、米醋炒黑存性为末(《圣济总录》)、细切炒香(《普济本事方》)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得配本草》)、蜜炙(《良朋汇集》)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清炒等[3]

16.1 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 桑枝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筛去碎屑[3]

16.1.2 酒桑枝

取桑枝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

每100kg桑枝片,用黄酒12kg[3]

16.1.3 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

16.2 成品性状

桑枝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3]。质坚韧[3]。气微,味淡[3]

酒桑枝表面呈黄色,略带焦斑,稍有酒气[3]

炒桑枝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3]

16.3 炮制作用

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3]。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3]。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3]

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3]。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3]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3]。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3]

16.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3]。防霉[3]

17 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草图经》:"平。"

《本草纲目》:"苦,平。"

《医林纂要》:"甘辛,平。"

《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无毒。""桑头:味苦,性寒,无毒。"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18 桑枝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中药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中华本草》: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中医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治风湿性关节炎,肩背酸痛,四肢拘挛,中风半身不遂,紫、白癜风,脚气浮肿:煎服,15~30g[3]

老桑树上的结节名桑瘿,内服治风湿痹痛,胃痛[3]

《中药炮制学》: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3]。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3]。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3]

酒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3]。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3]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3]。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3]

《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

《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

《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19 桑枝的化学成分

《中药大辞典》:桑枝含鞣质,游离的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茎含黄酮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木材含桑色素、柘树宁、桑酮、四羟基芪、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酚。

《中华本草》:桑枝含鞣质(tannin),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水苏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茎含黄酮类成分: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l-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cyclomulbel-rochromene)。木材含桑色素(morin),柘树素(cudranin),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none),2,3′,4,4′,6-五羟基二苯甲酮(2,3′,4,4′,6-pentahydrox-ybenzophenone,maclurin);心材含二氢桑色素(dihydromo-rin),二氢山柰酚(dihydro kaempferol),2,4,3′,5′-四羟基芪(2,4,3′,5′-tetrahydroxystilbene)[6],白桑八醇(alboctalol)。

桑枝茎皮含桑素、环桑素、桑色烯、环桑色烯及白桦脂酸、鞣质等[3]

桑枝还含多种糖类成分[3]

20 桑枝的药理作用

桑枝木材中所含桑色素(morin)在体外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3]

体内试验,桑枝有一定抗癌作用,并有明显致突变作用[3]

桑枝可提高患者淋巴细胞转阴率[3]

21 桑枝的用法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9~15g。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1~2两;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22 组方精选

桑枝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等配合应用。

桑枝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经络不利为常用,可单位熬膏服或与祛风湿药配伍使用。

22.1 治臂痛

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本事方》)

22.2 治水气脚气

桑条二两。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22.3 治高血压

桑枝、桑叶、茺蔚子各五钱。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双桑降压汤)

22.4 治紫癜风

桑枝十斤(锉),益母草三斤(锉)。上药,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滤去渣,入小铛内,熬为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23 桑枝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桑枝

Sangzhi

MORI RAMULUS

23.2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23.3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23.4 鉴别

本品粉末灰黄色。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胞腔甚细。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弯曲。

23.5 检查

23.5.1 水分

不得过11.0%(附录Ⅸ H第一法)。

23.5.2 总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 K)。

2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23.7 桑枝饮片

23.7.1 炮制

23.7.1.1 桑枝

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点状皮孔。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23.7.1.1.1 浸出物

同药材。

23.7.1.2 炒桑枝

取桑枝片,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本品形如桑枝片,切面深黄色。微有香气。

23.7.1.2.1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l0.0%。

23.7.1.2.2 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23.7.1.2.3 浸出物

同药材。

23.7.2 性味与归经

微苦,平。归肝经。

23.7.3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23.7.4 用法与用量

9~15g。

23.7.5 贮藏

置干燥处。

23.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7-17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