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之三补丸
3.1 三补丸的别名
3.2 组成
黄连(去须,微炒)1两,黄柏(炙微赤)1两,黄芩1两。
3.3 功效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功在清热泻火。主治三焦火热之证[1]。
泄五脏火。泻三焦火。三焦积热,热毒血痢,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咽喉齿痛,脉痿,肠风痔漏,妇女赤带。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痛,心神烦闷。上焦积热。热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齿痛,大小便结涩,及一切实火之症。不及期而经先行,由于血热者。心气热,下脉厥而上,色赤,络脉满溢,枢纽折挈,胫纵而不任地者,名曰脉痿。口疮,胃中有热,脉洪大。三焦积热上攻,眼目赤肿,小便赤涩,大便结燥,五脏俱热,肠风痔漏。赤带,血热之甚者。
3.4 制备方法
3.5 三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3.6 用药禁忌
忌煎炒、椒、姜。辛辣等热物。
3.7 各家论述
《医方考》: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故曰三补。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
3.8 附注
三黄丸(《内科摘要》卷下)。
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三补丸
4.1 三补丸的别名
三黄丸(《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4.2 处方
黄芩 黄柏 黄连备等分
4.3 制法
上药为末,蒸饼为丸。
4.4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三补丸功在清热泻火。治上焦积热。
4.5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5 《医林纂要》卷四方之三补丸
5.1 方名
三补丸
5.2 组成
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5.3 主治
《医林纂要》卷四方之三补丸主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秘结,夜作烦热。
5.4 三补丸的用法用量
临卧每服3钱。
5.5 制备方法
用浓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5.6 各家论述
此大寒之剂,而曰三补者,壮火食气,是抑其火,乃所以补其气。枯黄芩泻上焦肺火,黄连泻中焦心肝脾火,黄柏泻下焦肾膀胱火,栀子泻三焦屈曲之火。三补不数栀子,以其能摄之也。
6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三补丸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瘦人赤带多热
瘦人血虚生热,多下赤带。宜服清热四物汤,兼三补丸。清热四物汤熟地黄当归(酒洗,各三钱)白芍(二钱)...
- 《济世神验良方》:女科门
,煮砂仁(炒)、条芩为丸。经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补丸加莎根、龟版、金毛狗脊。阴虚经脉久不通,小便涩...
-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叶水煎服代茶,甚解热。〔丹〕经水多去不能住,以三补丸加莎根、龟板、金毛狗脊。(三补丸者,芩、连、柏...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上]经来过多
多不问形肥形瘦,皆属于热。宜服增味四物汤,兼服三补丸(或单服增味四物汤亦可)。增味四物汤熟地黄当归...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过食辛热经闭
辛热之物,以致血枯,冲任伏火。宜服知柏四物汤兼三补丸。知柏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知母(酒炒)黄柏...
- 更多古籍中的三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