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核

目录

1 拼音

rǔ hé

2 英文参考

nodule in breas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乳核(nodule in breast[1])为病证名[2]。为生于乳房的良性肿瘤[2]。出《外科启玄》卷五。乳核即乳结核[2]。又名乳中结核[3]。乳核为乳疬、乳癖、乳痨、乳岩等仅以乳房结块为早期特征的多种乳病总称[3]。证治因病而异[3]

4 乳疬

4.1 奶疬·乳疬

乳疬古名奶疬[4]。为乳中结核之一种[5][5]。本病类于青春期乳腺炎[5]

4.1.1 症状

症见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5]。症见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5]。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5]

4.1.2 病因病机

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多因冲任不调,气滞痰郁,肾气不充所致[5][5]

4.1.3 治疗

治宜调理冲任,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选用逍遥调经汤[5]

如若不愈,治宜调理冲任,开郁化痰,一般可用柴胡、当归、赤芍、鹿角霜、肉苁蓉、巴戟肉、蒲公英、制半夏、橘叶、制香附、丝瓜络等,随证加减[5]。不需外治[5]

4.2 童子疬·乳疬

乳疬(hypertrophy of breast[5])为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5]。乳疬即童子疬[5]

4.2.1 病因病机

多由先天虚损而致[6]

4.2.2 症状

症为瘰疬旋起旋消,或结核久而不化,或时大时小[6]

4.2.3 治疗

治法:偏热者用灯笼草、野菊花和红糖少许煎服[6]。偏寒者外用消肿散外敷[6]

5 乳癖

乳癖(lump in breast[6])为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6]。乳癖为乳中结核之一种[7]。又名乳栗、奶栗[7]。古代文献有将乳癖与乳痞混称者[7]。本病类似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7]

乳癖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易与乳腺癌相混淆,故确诊十分重要。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小叶增生及乳房良性肿瘤等均属本病范畴[8]。乳癖为乳房部增生的肿块,治疗时应与乳腺癌相鉴别。

5.1 乳癖的病因病机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8][8]

乳癖多由忧郁思虑,肝失条达,心脾郁结,气血失调,痰湿阻滞乳络而成;或因冲任失调,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的分泌相对增高。

5.2 乳癖的症状

妇女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8]。此核可随喜怒而消长,大小不等,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8]。与皮肤不粘连,表面光滑,质硬,多无痛感,无寒热,推之可移,不破溃,皮色不变,无痛或微胀痛,常随喜怒等情绪变动而消长[8]

5.3 乳癖的辨证分型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增长缓慢,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自觉微胀痛,伴有月经不调或经闭,情志抑郁,心烦善怒,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

5.4 乳癖的治疗

注意:少数病例出现恶变征兆者,应及时手术治疗[8]

5.4.1 方药

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消结,内服消遥散加味;或和乳汤加附子七分、煨姜一片;或化圣通滞汤主之;外用艾灸五、七壮,或丁香末敷之[8]

5.4.2 刺灸法

取屋翳、足三里、合谷、膻中和肩井、天宗、肝俞两组,交替使用[8]。肝大者去足三里,泻太冲;肝肾阴虚者加肾俞;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胸闷加内关;气血亏损者补气海[8]

5.4.2.1 治则

疏肝解郁,化痰消结

5.4.2.2 处方

屋翳 乳根 膻中 天宗 肩井 期门

5.4.2.3 方义

屋翳、乳根疏导阳明经气,疏通局部气血;膻中为气海,泻之以利气机;天宗、肩井为治疗乳腺疾病之经验穴,可化痰消结;期门疏肝气,调冲任。

5.4.2.4 随证配穴

肝郁—肝俞、太冲,血虚—血海、三阴交,肝肾亏损—肝俞、肾俞。

5.4.2.5 操作

毫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4.3 耳针法

耳针:取屏间、乳腺为主,中等刺激[8]

5.4.3.1 选穴

内分泌 内生殖器 乳腺 胸

5.4.3.2 方法

毫针刺,中强度刺激,每次留针30min,间歇运针2~3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6 乳痨

乳痨为乳疾的痨症[8]

6.1 病因病机

多由肝气郁结、胃经痰浊凝结所致[8]

6.2 症状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8]。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8]。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8]。久溃不愈者,多呈现阴虚火旺之症[8]

6.3 治疗

治宜:早期内服神效瓜蒌散或蒌贝散,外用隔蒜灸,并贴绀珠膏;若成脓兼用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若阴虚之证已见,宜服六味地黄汤,以培其本[8]。疮口按溃疡处理[8]。然此病久而成痨者,不易奏效[8]

7 乳岩

乳岩又名石榴翻花发[8]。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8]

7.1 病因病机

因恚怒忧思,肝脾气逆所致[8]

7.2 症状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肿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8]。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8]

7.3 治疗

传统治法:初宜舒肝解郁[8]。神效瓜蒌散或乳岩方内服;或犀黄丸每服三钱;或犀黄丸与和乳汤加土贝母五钱,早晚交替服用[8]。或活壁虎用针扦住,乘活以竹纸包如小毬,饭后开水吞服,每日服一次,近多焙干后,研末冲服,每服一钱[8]。或黄牛大角煅存性一两,鹿角火焙黄色八钱,枯矾三钱和研极细末,热酒调服,每服三钱[8]

外用季芝鲫鱼膏贴之,其核或可望消[8]

久病破溃者,宜补养气血,通络化痰,服香贝养荣汤;或服千金托里散三日,接服犀黄丸;外用大蟾蜍六只,每日早晚取一只剖腹,去内脏,以皮贴于疮口,以拔其毒,一日一换[8]。亦可常服消乳岩丸[8]。今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治疗[8]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9.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7.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4.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