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孢子虫

目录

1 拼音

ròu bāo zǐ chóng

2 英文参考

sarcocystoid

3 注解

肉孢子虫(Sarcocystis)属于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种类较多,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主要有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 1891)和猪人肉孢子虫(S. suihominis Taelros et Laarman 1976),中间宿主分别是牛和猪。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均寄生在人体小肠,故又统称为人肠肉孢子虫。人因食入未熟或生的肉类而感染,引起人类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尚有以人为中间宿主,以肉孢子囊寄生在人肌肉内的林氏肉孢子虫(S. lindemanni)。

4 肉孢子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肉孢子虫有一个双宿主生活史,中间宿主(食草类动物)食入随终宿主粪便排除的卵囊(oocyst)或孢子囊(sporocyst)而感染。终宿主的感染则是由于食入中间宿主肌肉内的肉孢子囊(sarcocyst)而感染。

成熟的卵囊为长椭圆形,大小约9~16mm,内含两个孢子囊,其内各含4个子孢子。

肉孢子囊(sarcocyst)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径为1~5cm,横径0.1~1cm,囊壁内有许多间隔把囊内虫体—缓殖子分隔成簇。

卵囊壁薄,破裂后可释出孢子囊。终宿主粪便中的卵囊或孢子囊可被牛或猪等食草类动物食入,在其小肠内,孢子囊中的子孢子穿过肠壁侵入血流,在多数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内行裂体增殖,经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即向肌肉细胞内移行,发育成肉孢子囊,囊内的滋养母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一旦含肉孢子囊的肉类被中间宿主(包括人)摄入后,囊内的缓殖子可侵入小肠固有层,无需经过裂体增殖而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最终形成卵囊(图11-12),卵囊在小肠固有层逐渐发育成熟。肉孢子囊破裂时,缓殖子可循血流到达肠壁并进入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也可见于鼻涕或其他分泌物中。因此,肉孢子虫也可由缓殖子通过粪便或分泌物途径而传播。人偶可作为其中间宿主在肌肉组织内形成肉孢子囊。

除了人以外,猴、猩猩等动物也可成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宿主。

图1 肉孢子虫

5 肉孢子虫的致病

人因生食或误食含有人肠肉孢子虫囊的肉类而感染,囊内的缓殖子侵入肠壁细胞而致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感染猪人肉孢子虫后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血性腹泻。严重感染可引起贫血、坏死性肠炎等。一般来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是免疫受累的宿主则可出现严重症状。

人肌肉肉孢子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寄生虫部位有关,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如寄生于重要部位则可引起明显症状,如寄生于喉头肌的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声音嘶哑,寄生于心肌的可引起心肌炎。此外,肉孢子虫囊可破坏所侵犯的肌细胞,并造成临近细胞的压迫性萎缩,肌肉可因水肿而出现疼痛。一旦囊壁破裂,释放出的肉孢子毒素(sarcocysin)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肾上腺、肝和小肠,严重时可致死亡。

感染林氏肉孢子虫的人,其心肌、舌肌、膈肌和骨骼肌可存在肉孢子囊,并出现相应症状。肉孢子囊崩解后释出的肉孢子毒素也可引起过敏毒性反应,严重可造成死亡。

6 肉孢子虫的实验诊断

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可采用直接涂片法、蔗糖浮聚法或硫酸锌浮聚法等,从粪便中检出囊卵或孢子囊即可确诊。肌肉内的肉孢子虫可以作常规活检诊断,同时可发现有肌炎甚至肌坏死存在。

7 肉孢子虫的流行与防治

预防感染以不生食牛肉、猪肉或其它肉类,加强肉类检疫制度,加强牛、羊、猪等动物的科学饲养为主。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可试用磺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甲异噁唑(TMP-SMZ)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