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热证为证候名[1]。指由于六淫外邪引起或阳气亢盛而出现的热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2]。患者阳热有余或阴津不足[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医学心悟》:“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治宜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
4 表热证
表热证又称风热袭表证。指感受风热阳邪所致的表证[4]。即风热侵袭肌表,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赤水玄珠·论表里热》:“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治宜辛凉解表。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
5 里热证
里热证指邪热炽盛的里证[5]。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症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景岳全书》卷一:“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急叫吼,或躁扰狂越。”治宜清热泻火为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6 虚热证
虚热证又称阴虚内热证。指正气不足所出现的热证[6]。即阴液不足,虚热内生,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不欲饮,便秘尿短,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多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症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或甘温除热。可用当归六黄汤、黄连阿胶汤或补中益气汤等方。虚热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7 实热证
实热证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7]。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万病回春·伤寒总论》:“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而无汗,三黄石膏汤。”症见壮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胸痛痰黄,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滑实等。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小陷胸汤等方。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8.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9.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8.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