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iccough with qi stagnation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5 证候分析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情志抑郁,肝气上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连声。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则胸闷。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
6 呃逆·气滞证的治疗
6.1 治法
呃逆·气滞证治宜顺气降逆。
6.2 方药治疗
呃逆·气滞证可用五磨饮子[备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加减治疗。方中木香、乌药顺气;枳壳、沉香宽中降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如气郁化火,心烦、便结、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数者,可加山栀、黄连等,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复代赭汤[备注]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二陈汤[备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肝气横逆者加太冲[4]。
6.3.2 方二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呃逆·气滞证患者建议食用陈皮、生姜、豆蔻、枳壳、玫瑰花、佛手等。
6.4.2 推荐食疗方
1.生姜陈皮汤(《中国药膳学》):生姜片、陈皮各9g,红糖适量。水煎服。
2.陈皮瘦肉粥(《中国药膳学》):陈皮9g,墨鱼骨12g,瘦肉50g,白米适量。瘦肉洗净,切片;白米淘净,与陈皮、墨鱼骨同煮为粥,熟后去墨鱼骨、陈皮,加入瘦肉片再煮至肉熟,食盐调味温服。
3.豆蔻生姜肉片(《百病饮食自疗》):白豆蔻3g,生姜6g,瘦肉60g。豆蔻为末,生姜洗净切细丝,猪肉洗净切片。炒锅放食油少许,武火烧热,放入肉片,放食盐少许,临熟时放入豆蔻末、生姜丝,炒匀入盘。连续服食。
7 关于呃逆
呃逆(hiccough[5])为症状名[6]。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哕逆。《黄帝内经素问》称哕。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7]。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
呃逆可见于西医的胃肌痉挛、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8]。
呃逆现常分为实证(包括胃寒证、胃火证、气滞证、气滞痰阻证等)、虚证(包括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呃逆条。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7-150.
-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5-67.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8]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