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qì yù
2 英文参考
depressed vital energ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i depress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 stagn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气郁(qi stagnation[1])为病证名[2]。六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郁是指气郁结而不得疏泄发散的病理变化[3]。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气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的郁病[1]。
4 气郁的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2]。
5 气郁的症状
6 气郁的治疗
治宜行气解郁[2]。《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2]。
7 关于六郁
六郁(six stagnation diseases[1])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4][1]。《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7.
治疗气郁的穴位
- 申脉
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肾与膀胱为表里,在气郁不伸及气郁而呻者,申脉与复溜同取,每可收效。申,...
- 虚里
于左乳根穴。又称胃之大络。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
- 侠白
胸之功,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主治病症:侠白...
- 气冲
ST30;qìchōng;S30;ST30概述:气冲: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3.奇穴气中别名...
- 气管
ìguǎn;CO16(穴);trachea概述:气管: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耳穴名·气...
- 更多治疗气郁的穴位
治疗气郁的方剂
- 脑朱丹
膏(煅红,令冷)半斤。主治:诸风痰盛,头痛目眩,气郁积滞,胸膈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茶酒送...
- 气郁汤
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皆为气郁,其状胸满胁痛,脉沉而涩者。用法用量:加生姜五...
- 苏叶破结汤
甘草1钱,枳壳5分。主治:内伤外感兼而成喘,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
- 增损流气饮
(姜制)8分,生姜7片,红枣2枚(擘)。主治:诸气郁滞,胸膈痞满,面目浮肿。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豆甘汤
毒气郁结,上攻巅项所致之大头瘟。其症憎寒壮热,项强体重,头面浮肿,目不能开,咽喉闭塞,舌干口燥,气促...
- 更多治疗气郁的方剂
治疗气郁的中成药
- 加味四消丸
附录ⅠA)。功能与主治:消导食、水、气、积。用于气郁积滞、停食停水引起的胸膈满闷,腹胀积聚,胃脘作痛...
- 宽胸舒气化滞丸
。功能与主治:舒气宽中,消积化滞。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两胁胀满,呃逆积滞,胃脘刺痛,积聚痞块...
- 清热凉血丸
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注意:痰湿气郁之子烦者忌服。规格:每瓶装6g贮藏:密闭,防潮。...
- 和胃平肝丸
)。功能与主治舒气平肝,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的两胁胀满倒饱嘈杂,气逆作呕,胃脘刺痛,...
- 沉香利气丸
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行气舒郁,健胃导滞。用于气郁不舒,消化不良引起的胸胁痞满,嗳气吞酸,胃脘胀痛...
- 更多治疗气郁的中成药
气郁相关药物
- 加味四消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消导食、水、气、积。用于气郁积滞、停食停水引起的胸膈满闷,腹胀积聚,胃脘作痛...
- 开胸理气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理气宽胸,消积导滞。用于气郁不舒,停食停水引起的胸膈痞满,脘腹胀痛,饮食少进...
- 越鞠保和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舒肝解郁,开胃消食。用于气郁停滞,倒饱嘈杂,胸腹胀痛,消化不良。【用法与用量...
- 丁沉透膈丸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用于胃脘疼痛,气郁结滞,胸膈痞闷,嗳气吐酸,消化不良。【用法与用量...
- 调经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理气和血,调经止痛。用于气郁血滞,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 更多气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气郁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二之气。阳明金气加临。故大凉反至...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二之气,阳明客气加临。阳明,清金也...
- 《杂病广要》:[身体类]胁痛
谓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也。肝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名息贲也。而脾所...
- 《顾松园医镜》:[卷一·礼集]草部
地性寒而润,胃虚泻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滞,若痰多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当酌用。麦门冬〔甘微寒,入心、...
- 《杂病广要》:诸气病
弦长则为怒气伤肝,当以疏泄之药平之。短则气病,乃气郁不舒,宜以开郁之药化之。凡气病脉大而渐减者,为病...
- 更多古籍中的气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