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气虚指气的虚衰不足[1]。统指脏腑正气虚弱[1]。由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出现抗病力减弱的病理变化[2]。《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1]。《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东医宝鉴·杂病篇》:“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
1.肺气虚;2.重病之后,元气未复;3.脾肺气衰。
4 肺气虚·气虚
气虚指肺气虚,动则喘咳少气、呼吸困难等[3]。《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
4.1 症状
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4]。
4.2 证候分析
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故短气自汗,声音低怯。肺气亏虚,营卫失和则时寒时热。肺主皮毛,肺虚则腠理不密故易感受外邪。肺气亏虚,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气血不能充沛于血脉,故见面白、舌淡、脉弱。[4]
4.3 治法
4.4 方药治疗
补肺汤[备注]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减。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固表;因肺气根于肾,故以熟地、五味子益肾固元敛肺;桑白皮、紫菀清肃肺气。
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5 重病之后,元气未复·气虚
气虚指全身虚衰性重病之后,元气未复[3]。临床表现为面色㿠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语声低沉、动则自汗等[3]。治宜补气益气[3]。
《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
6 脾肺气衰·气虚
气虚指脾肺气衰。《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心温补中气。”
6.1 症状
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4]。
6.2 证候分析
脾虚失于健运,胃肠的纳谷及传化功能失常,故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形体失养,故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4]。
6.3 治法
6.4 方药治疗
加味四君子汤[备注]加味四君子汤(《三因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黄芪、白扁豆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湿。
若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190]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属不少。
心气亏虚而见心悸、气短、自汗、面㿠、神疲、脉微等症,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168]加五味子、玉竹、黄精等益气养心。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稀者,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益气固肾。
7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6.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3.
古籍中的气虚
- 《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诸风门]疠风
又当量其人之虚实,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盖虚者形气虚也,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
- 《杂病广要》:[脏腑类]脏腑总证
《千金》曰∶名曰胆虚寒也。)胆虚二证∶易惊,属胆气虚;病后不得眠,属胆虚。(《本草经疏》)肝胆俱实左...
- 《灵素节注类编》:[卷五外感内伤总论]经解
·刺志论》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十]虚实
长命,损德多矣,可不慎且慎哉!)五脏虚实之大体,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肺主气,故气虚者,...
- 《内经博议》:[附录]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鼻衄齿衄。盗汗自汗。发热寒热潮热。骨乏无力。不眠气急。腰背痛。治宜生精补血。气清虚热敛摄。酸寒甘寒...
- 更多古籍中的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