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汤

目录

1 拼音

qīng zào tāng

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清燥汤

2.1 处方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五味子(十四枚) 黄蓍(一钱) 黄连(一钱) 白术(一钱) 橘皮(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当归(一钱) 人参(七分) 生地黄(七分) 麦门冬(去心.半钱) 神曲(炒.半钱) 猪苓(半钱) 黄蘖(酒炒.半钱) 甘草(半钱) 泽泻(半钱)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2.2 功能主治

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踏肠,故寒凉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此药主之。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2.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3 《温病条辨》卷二:清燥汤

3.1 处方

麦冬15克 知母6克 人中黄4.5克 细生地15克 玄参9克

3.2 功能主治

滋水清火。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

3.3 用法用量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咳嗽胶痰,加沙参9克,桑叶4.5克,梨汁20毫升,牡蛎9克,牛蒡子9克。

3.4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4 《脾胃论》卷下

4.1 方名

清燥汤

4.2 别名

茯苓燥湿汤

4.3 组成

黄连1分(去须),酒黄柏1分,柴胡1分,麦门冬2分,当归身2分,生地黄2分,炙甘草2分,猪苓2分,建曲2分,人参3分,白茯苓3分,升麻3分,橘皮5分,白术5分,泽泻5分,苍术1钱,黄耆1钱5分,五味子9枚。

4.4 主治

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小儿自汗,或因热伤元气,大小便秘涩。

4.5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2盏半,煎至1盏,去滓,稍热,空心服。

4.6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4.7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清湿而曰清燥者,以湿热不化,营阴暗伤,故风燥成痿也。黄耆补气,白术健脾,苍术、茯苓渗湿燥湿,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陈皮利气和胃,甘草缓中和脾,建曲化津气,生地滋营阴,当归养血,麦冬生津,五味子保肺收耗散,升麻举陷开清阳,柴胡升少阳清气,猪苓、泽泻泻湿以降阴浊也。使湿流燥润,则脾健气强而营血灌注,何患风燥不除,湿热成病之不愈哉。

4.8 附注

茯苓燥湿汤(《东垣试效方》卷九)。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5.1 方名

清燥汤

5.2 组成

黄芩、黄连、黄柏、人参、麦冬、川芎、当归、芍药、地黄、苍术、白术、甘草、茯苓。

5.3 功效

清肺燥,滋肾水。

5.4 主治

妊娠皮肤干涩。由荣血衰少,不能濡润肌肉,充达腠理,外则皮肤皱揭,内则口燥咽干,或二便闭或足痿无力。

6 《保婴撮要》卷十四

6.1 方名

清燥汤

6.2 组成

生地黄5分,山栀5分,麻子仁(研)5分,川芎4分,羌活4分,黄柏4分,黄芩4分,郁李仁4分,芍药4分,当归尾4分,甘草4分,泽泻2分。

6.3 主治

大肠风热血燥,秘结不通,痔疮。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玉案》卷二

7.1 方名

清燥汤

7.2 组成

茯苓8分(去皮),苍术8分(米泔浸,炒),泽泻8分,猪苓8分,人参1钱,神曲8分(炒),当归8分,黄耆8分(蜜炙),橘红8分,升麻7分,黄柏7分(酒炒),柴胡7分,白术7分(土炒),甘草7分,生地7分,麦门冬(去心)7分,北五味9粒。

7.3 主治

6-7月之间,肺受湿热之邪,肾亏腰下痿软,瘫痪不能举动,行步不正。

7.4 用法用量

上加大枣2枚,水煎8分服。

8 《伤寒大白》卷二

8.1 方名

清燥汤

8.2 别名

石膏清燥汤

8.3 组成

桑叶、石膏、人参、麦门冬、枇杷叶、杏仁、阿胶、黄芩、知母。

8.4 主治

燥热喘逆。

9 《沈氏经验方》

9.1 方名

清燥汤

9.2 组成

瓜篓仁1钱5分(炒,研),白芍1钱5分(酒炒),归身1钱5分,甘草4分,生地2钱,麦冬2钱(去心),麻仁(炒)2钱,枳壳1钱(麸炒),条芩1钱。

9.3 主治

脏燥。妇人怀孕60-70日,大便燥结,腹满,努力难解,无故悲泣。

9.4 用法用量

上加松子仁2钱,调白蜜10匙服。

10 《会约》卷八

10.1 方名

清燥汤

10.2 组成

天冬2钱,麦冬2钱,白芍1钱,贝母(炒,研)1钱半,款冬花1钱3分,甘草1钱,百合2钱,当归1钱半,生地2钱,栀仁1钱,丹皮1钱,桔梗1钱半。

10.3 主治

肺被火烁,咳痰不爽,喉痒便燥,脉不虚者。

10.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5 加减

干燥喘嗽者,加熟地3钱。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