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

目录

1 拼音

qíng huà wù

2 英文参考

prussiate[朗道汉英字典]

cyanide[朗道汉英字典]

prussiate[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氰化物包括氰化钾、氰化汞、氰酸、樱桃水、含氰杀虫药或杀鼠药、桃仁、枇杷核仁等果仁。

4 氰化物化验

4.1 正常值

非吸烟者 0.15μmol/L 吸烟者 0.22μmol/L 中毒浓度 >3.75μmol/L

4.2 化验结果意义

增高:氰化物中毒。

4.3 化验取材

血液

4.4 化验方法

代谢物检测

4.5 化验类别

血液检查 > 代谢物检测

4.6 参考资料

《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5 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中毒是氰化物通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所致。氰化物种类甚多。职业性中毒主要是由于氰化氢气体或氰化物盐类粉尘所致。生活性中毒多由于误食含有苦杏仁、杏贰成分的食物如:苦杏仁、木薯等。本病有特殊的解毒药物,及时发现,迅速抢救可使中毒者有获救的希望。[1]

5.1 毒理作用

[1]

急性氰化物中毒,指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氰离子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铁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因此发生“细胞内窒息”,可迅即死亡。

氰化物可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两类。其毒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代谢过程中析出氰离子(CN-)的速度和数量。某些无机氰化物如氢氰酸、氰化钠(钾),有机氰化物如丙烯腈、丙酮氰醇、异氰酸酯类,均能在体内迅速析出氰离子,故其毒性大,属高毒类。亚铁氰化物和铁氰化物在一般条件下是低毒的,但在加热或与酸作用后能析出剧毒的氰化氢。氰化物引入一个卤素原子可增强毒性并具有明显的刺激性,如溴化氰、氯化氰等。

5.2 临床表现

[1]

食入一定量的含氰苷类植物2~9h后,就会有中毒症状出现,轻者恶心、头痛、烦躁;重者频繁呕吐、气急、抽搐;严重者昏迷、呼吸困难、痉挛,甚至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救治不当可死亡。

大量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或口服较大剂量氰化钠、氰化钾后,严重者可出现“闪电式”骤死,患者在2~3min可造成呼吸停止而死亡。静脉血呈鲜红色为其特征表现。可分为四期:

1.前驱期

眼、咽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口腔麻木、灼热感、流涎、恶心、呕吐等,同时伴有头晕、头痛、乏力、胸闷、耳鸣、大便急迫感。

2.呼吸困难期

胸部压迫感心悸、呼吸困难,呼出气中带有杏仁味、血压升高、脉搏快、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3.痉挛期

皮肤厥冷、惊厥、阵发强直性痉挛、大小便失禁、冷汗、呼吸浅表、意识丧失。

4.麻痹期

全身肌肉松弛、感觉和反射消失、意识消失、瞳孔散大、最后呼吸、心跳停止。

5.3 诊断

氰化物中毒的诊断依据为[2] :

1.有氰化物的吸人史或食入史。

2.急骤发生者,意识障碍伴中枢神经抑制。

3.口唇及指甲无发绀现象,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4.呼气和口腔内有杏仁味。

5.尿中硫氰酸盐含量显著增加。

5.4 治疗

氰化物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

氰化物中毒的急救原则:争分夺秒,立即应用解毒剂,同时终止毒物继续吸收。氰离子在体内易与三价铁结合,在硫氰酸酶参与下再同硫结合成毒性很低的硫氰酸盐,从尿中排出。所以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和供硫剂的联合应用可达到解毒的目的。

1.立即将患者移置通风场所,人工呼吸,吸纯氧。

2.中毒者立即吸入亚硝酸戊酯(将药放在手帕内,拍碎玻璃管放在患者鼻孔处),每次吸入15~30s,每3min吸入一次,直至开始应用亚硝酸钠为止。本药可使细胞色素氧化酶恢复活力,但作用有限,只可作为未应用亚硝酸钠前的应急措施。误服者经上述处理后,立即催吐,同时应用10%硫代硫酸钠或1:5000的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洗胃。

3.缓慢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溶液10~20ml/5~10min,同时停吸亚硝酸异戊酯。

4.接着用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h内可重复注射半量或全量,以后4h一次,至尿中硫氰化物测定正常为止。

5.如无上述药物,可用1%亚甲蓝10ml加入25%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4h一次,至清醒时为止。

6.大量葡萄糖静滴,酌情给予胰岛素、ATP、辅酶A等药。

7.早期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8.避免使用心脏兴奋药物。

9.皮肤接触,可先用1:10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用硫化铵溶液冲洗。

10.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徒手心肺脑复苏,但切忌口对口吹气,以免抢救者中毒,可采用挤压胸廓或伸展双上肢等方法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积极应用解毒药物,仍有可能获救。如为氰氢酸气体中毒,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但抢救者应戴好供氧防毒面具进入现场,以免中毒。

11.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6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5.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5-346.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