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Qìchōng ST30[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chō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气冲
穴位 | 气冲 | ||
---|---|---|---|
汉语拼音 | Qichong | ||
罗马拼音 | Chichung | ||
美国英译名 | Rushing Energy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30 | |
日本 | 30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30 | |
富耶氏 | E30 | ||
德国 | M30 | ||
英国 | S30 | ||
美国 | St30 |
气冲为经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2]。属足阳明胃经。气冲是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是冲脉的起点。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阴茎中痛,阴肿,奔豚,阴茎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4.1 别名
气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羊矢(《针灸学》(南京))。
4.2 特异性
4.3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入气街中。《针灸甲乙经》: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4.4 穴名解
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黄帝内经素问》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3]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
冲脉起于本穴,故名之。
4.5 所属部位
下腹[4]
4.6 气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气冲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
气冲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
气冲穴的位置
4.7 气冲穴的取法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中线旁开2寸处,动脉搏动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特效按摩: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症。
4.8 气冲穴穴位解剖
气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除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腹壁浅动、静脉。针经血管内侧,穿腹外斜肌腱膜,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经该二肌下缘,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4.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气街之处,为气之出路,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
4.10 气冲穴主治病证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阴茎中痛,阴肿,奔豚,阴茎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气冲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
气冲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阴茎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茎中痛,阴肿,睾丸痛;腹痛,疝气。
4.11 刺灸法
气冲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
4.11.1 刺法
直刺0.8~1.2寸。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重胀。
注意:针刺不宜过深。
4.11.2 灸法
艾条灸5~10分钟。
4.12 气冲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4.14 研究进展
5 经外奇穴名·气冲
气冲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气堂。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咳嗽、气喘等
5.1 气冲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气冲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
5.2 气冲穴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针刺0.2~0.3寸;可灸。
6 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
气冲为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出《医学纲目》。《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气中亦称气冲[9]。
6.1 位置
气中位于脐下1.5寸,腹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10]。
6.2 功能主治
6.3 刺灸法
6.3.1 刺法
一般直刺1.0~2.0寸。
6.3.2 灸法
可灸。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1.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9-180.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2.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