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色水蛇

目录

1 拼音

qiān sè shuǐ shé

2 中文名

铅色水蛇

3 拉丁名

Enhydris plumbea(Boie,1827)

4 俗名

水泡蛇(浙江、广东)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游蛇科

7 中文属名

水蛇属

8 形态

铅色水蛇为小型水栖后沟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430/60mm,雌541/61mm。体粗尾短。生活时背面为一致的灰橄榄色,鳞缘色深,形成网状;上唇及腹面黄白色;背鳞外侧1~2行鳞片带黄色;腹鳞中央常有黑点缀连成一纵线;尾下中央有一明显的黑色纵线。头大小适中,与颈区分不明显。吻较宽短。吻鳞宽度超过高度,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鼻孔具瓣膜,位于吻端背面;左右鼻鳞彼此相切。

9 鉴别特征

铅色水蛇体形较小而匀称,尾短。上颌骨后端具沟牙。鼻孔具瓣膜,位于吻端背面;鼻间鳞1枚,位于鼻鳞之后正中,不切颊鳞;上唇鳞8,两枚入眶;背鳞中段19行。

10 地理分布

铅色水蛇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苏、江西、台湾、香港、云南、浙江。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铅色水蛇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山地区的水稻田、池塘、湖泊、小河及其附近水域。多于黄昏及夜间活动。以鱼、蛙为食。卵胎生。

12 有毒/泌毒部位

后沟牙

13 毒素类型

溶血型毒素

14 毒性

水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15 中毒途径

咬伤

16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集: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77-178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14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汪松、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26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