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医·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以风团和红斑为主的血管反应性皮肤病,多种因素诱发,如药物、食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因素、昆虫叮咬等,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1]。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皮损反复发作。
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急性发病,病程不逾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荨麻疹[2]。超过6周者诊断为慢性。
荨麻疹的临床特征为表皮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
荨麻疹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根据风团皮损诊断不难,应积极询问病史与查体,尽量找出病因,应与药疹相鉴别。后者水肿性风团呈弥漫性大片红色斑片,边缘不清。丘疹状荨麻疹应和水痘相鉴别。
3.1 荨麻疹的病因
约3/4的荨麻疹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
常见的可以归纳为:
3.1.1 药物
许多药物常是引起本病、青霉素、痢特灵、磺胺药类药物。血清、疫苗等可由变态反应引起,吗啡、可待因、阿托品等药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按等引起。
3.1.2 食物
3.1.3 感染
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与寄生虫。虫咬症如螨、跳蚤、臭虫等。
3.1.4 吸入物
各种花粉、尘土等。
3.1.5 物理及化学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和机械性刺激或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而发病。
3.1.6 遗传因素
3.1.7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的改变
3.1.8 内科疾病
淋巴瘤、癌肿、甲亢、风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SLE、高血脂病、胆囊炎、肾炎、肝病、糖尿病等。
3.2 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3.2.1 变态反应型
变态反应型荨麻疹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与抗体IgE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组织胺及组织胺样物质包括慢性反应性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与激肽类、前列腺、肝素等)的释放。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状。
有的属于第Ⅱ型,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即C3与C5及释出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与组织胺类物质而发病,例如痢特灵或注入异种血清蛋白引起荨麻疹等反应。
3.2.2 非变态反应型
非变态反应型荨麻疹由某些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其释放颗粒而发病,皮肤胆碱能神经末端兴奋性增强,大量释放的乙酰胆碱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强而发病。也可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等介质而发病。
激肽与缓激肽也使毛细血管扩张与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与压力性荨麻疹等发病有关。5-羟色胺、前列腺素E等可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慢性反应物能引起哮喘,但是否与荨麻疹有关还未证实。
3.3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迅速出现风疹块(风团),在风疹块出现前几分钟,局部常发痒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风疹块出现数小时或一两天内有些全身症状如食欲不好,全身不适,头痛或发热。
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肾脏及胃肠可以同时出血。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有大疱时称为大疱性荨麻疹。有时,水疱或大疱发生于似乎正常的皮肤上,但常有红晕,这类风疹块较易发生于儿童。
风疹块往往在一两小时或几小时内最多1~2天内自然消失,但别处常有新损害陆续出现,风疹块已消失处在24小时内一般不再发生新损害。风疹块消失后,皮肤恢复正常,有时有暂时的色素斑而称为有色素沉着荨麻疹。风疹块的大小及数目不定,可出现于任何部位的皮肤,粘膜。风疹块引起剧痒,针刺或灼热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严重的病人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急性荨麻疹病人可发热达40℃左右,血压可降低甚至发生昏厥和休克,须及时处理,大多数病人只有发痒的风疹块而无其他症状。
风疹块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内可发生数次皮疹,经过几天或一两周至数周后停止发作,可称为急性荨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发生皮疹,或是断断续续地屡次出现或加重、缓解或消失,可达数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称为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3.3.1 急性荨麻疹
常是急性发作,全身瘙痒风团皮疹,可伴高烧,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内自然痊愈应积极治疗。
3.3.2 慢性荨麻疹
不断发生风团皮损,持续1~3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轻重与发病情况也可因人而异,有很大差异。有时可并发人工荨麻疹,多在腰带等受挤压处发生。由于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而引起的风团叫冷性荨麻疹。多为阵发性小片的风团,有红晕,可泛发全身,这类病人对乙酰胆碱敏感,可用乙酰甲基胆碱0.01mg作皮内试验。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直径1~1.5cm大小的风团,即为阳性,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3.3.3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是由于血液和组织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减低,或无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受累,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渗透性增高、渗出液自血管进入疏松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水肿,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及非凹陷性的特点,一般不痒,可单发,突然在口唇、面侧部或四肢局部出现正常皮肤颜色的肿胀或由于肿胀严重、压迫皮肤浅表的毛细血管而呈白色肿胀损害,边缘不清,局部有紧张感,一般痒感不明显,该类损害可在数天内自然消退,但可以复发生,有些病人也可出现两片以上的损害,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病人可因发生在咽峡部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3.3.4 丘疹状荨麻疹
丘疹状荨麻疹是儿童常见皮肤病,成年人也可见到,在春秋季节反复出现,本病是一个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疾病,实际上本病部分患者即为虫咬症。尤其以节肢动物类叮咬而引起的外因性过敏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反应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则促使皮疹发生,反复叮咬后产生脱敏作用。
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似花生粒大小的风团样损害,可散发可群集,可有伪足、水疱,搔后皮疹呈风团样肿大,新旧皮疹常同时存在,1~2周消退,留下暂时色素沉着。常复发,瘙痒极剧,但无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
3.4 荨麻疹的诊断
1.急性发病,典型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风团、红斑和丘疹,成批出现,无规律性。
2.皮损反复出现,可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不超过24小时。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年。
3.瘙痒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
5.急性发病,病程不逾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荨麻疹。
超过6周者诊断为慢性。
3.5 需要与荨麻疹鉴别的疾病
3.6 荨麻疹的治疗措施
3.6.1 消除病因
详细询问病史,查找病因。
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为主,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
避免继续使用致敏物质。
3.6.2 轻症的治疗
轻症者口服抗过敏药,如赛庚啶、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慢性者应连续服药4周。
3.6.3 重症的治疗
皮损严重者或出现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者,应及时、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一日200~500mg或地塞米松一日10~20mg,分次静脉滴注。
3.6.4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3.6.5 内用药
抗组织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抗组织胺药有各种副作用,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作业的工人、驾驶员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久用一种抗组织胺药容易引起耐药性,可另换一种。或交替或合并应用。儿童的耐药性较成人大,因而相对用量也大。
抗组织胺药物的种类很多,结合病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安泰乐(羟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组织胺作用,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肾上腺素、氨茶碱能增加肥大细胞内CAMP而抑制组织胺的释放,能迅速促使急性荨麻疹或巨大荨麻疹的风团或水肿消退,尤其氨茶碱和抗组织胺药合用或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对并发哮喘或腹痛的病人尤其适用。
6-氨基乙酸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和巨大荨麻疹,阿托品或普鲁苯辛及氯丙嗪可用于胆碱能性荨麻疹。
类固醇激素应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及血清性荨麻疹,对压力性荨麻疹及补体激活的荨麻疹可用少剂量。荨麻疹并发过敏性休克更须应用。有人应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3.6.6 局部用药
3.6.7 其他措施
患病期间注意避风、保温,禁食鱼、蟹、虾及辛辣之品。
4 中医·荨麻疹
荨麻疹为病症名。系由各种刺激所致的一种皮肤血管性反应。属中医学“风疹”“瘾疹”“㾦㿔”等范畴。多为过敏所致。常与食物如鱼虾、肠道寄生虫、花粉、某些药物,或外界冷热刺激等有关。
4.1 古人论述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4.2 中医治疗荨麻疹近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有关针刺方法的经验介绍。之后,随着针灸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体针、耳针、梅花针、刺络拔罐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中医药治疗方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专门就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透表和卫”、“清营凉血”、“疏肝解郁”、“清心泻火”、“表里双解”等五个治疗法则。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目前,有关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报道,积累有300多篇,累计病例逾万例,无论是分型治疗,还是运用专方,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达90%以上。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大量的临床报道多限于治验方药介绍及病例的积累,且各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和辨证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后应重视这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并注意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旨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
4.3 荨麻疹的诊断
①皮疹骤起骤退,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若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谓腹型荨麻疹。
③急性发病,病程不逾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荨麻疹。
4.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皮疹及瘙痒完全消失,停药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
好转:皮疹基本消失,瘙痒等症状改善,但在3个月以内仍有1~2次发作,或仍有发作,但发作的程度和次数明显减少。
无效:治疗2个星期,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4.5 荨麻疹的辨证治疗
中药治疗各类荨麻疹有显效。急性荨麻疹风热型用荆防汤,风寒型用麻桂各半汤治疗。丘疹状荨麻疹用荆防汤治之,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荨麻疹治疗;病程迁延者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温中补肾,辨证治疗。有热者用清热宽胸汤,有风寒者用永安止痒方,脾虚用胃苓汤,人参健脾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等治之。
4.5.1 风寒型
4.5.1.1 症状
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减轻,口不渴,可伴有发热恶寒。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4.5.1.2 治法
4.5.1.3 处方
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15克,生姜6克。
加减:有表证加荆芥、防风;表卫不固加黄芪、防风、白术;久病体虚加当归、党参;瘙痒难忍加蝉蜕、白藓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加乌梢蛇。
4.5.1.4 疗效
上方共治疗99例风寒型荨麻疹,临床痊愈9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4.5.1.5 常用成方
4.5.2 风热型
4.5.2.1 症状
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灼热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渴,甚则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
4.5.2.2 治法
清热疏风
4.5.2.3 处方
生地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姜皮3克,地骨皮6克,地肤子6克,茯苓皮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加减: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合并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白术、蒲公英、厚朴。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5.2.4 疗效
4.5.2.5 常用成方
4.5.3 气虚型
4.5.3.1 症状
风团如豆瓣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胖,脉弱。
4.5.3.2 治法
4.5.3.3 处方
黄芪30克,党参30克,茯苓12克,补骨脂12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徐长卿24克,防风15克,白藓皮15克,乌梢蛇15克,甘草5克。
加减:疹色淡红,受风着凉者加麻黄、桂枝;腰酸冷痛,遇冷起白色风团加附子、肉桂;口干思饮,起红色风团者加生石膏、知母、川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
4.5.3.4 疗效
上方共治疗慢性属气虚型荨麻疹139例,临床痊愈89例,好转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4.9%。
4.5.3.5 常用成方
4.5.4 血虚型
4.5.4.1 症状
血虚型 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干燥,伴面色无华,头晕失眠。舌淡苔薄,脉细。
4.5.4.2 治法
养血和营,祛风止痒。
4.5.4.3 处方
生地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首乌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蒺藜15克,蝉蜕10克,地肤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卫气虚弱加黄芪、白术;湿甚作痒加苦参、土茯苓、苍术;挟风寒加麻黄、浮萍、白藓皮;挟风热加银花、连翘;奇痒难忍加全蝎、地龙、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5.4.4 疗效
上方共治疗血虚型荨麻疹249例,临床痊愈199例,好转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2%。
4.5.4.5 常用成方
4.5.5 湿热型
4.5.5.1 症状
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4.5.5.2 治法
清热燥湿,散风止痒。
4.5.5.3 处方
苍术10克,厚朴9克,陈皮6克,甘草5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茯苓10克,蝉蜕10克,丹皮10克。
加减:痒甚加蛇蜕、苦参、徐长卿;脘腹痛甚加炒炽壳、焦楂曲;疹红或咽红赤加银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5.5.4 疗效
上方共治疗湿热型荨麻疹15例,临床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
4.5.5.5 常用成方
4.5.6 血瘀型
4.5.6.1 症状
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便秘。苔薄黄,脉弦细。
4.5.6.2 治法
4.5.6.3 处方
地龙12克,威灵仙12克,赤芍A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皂角刺10克,土茯苓14克,连翘14克,地肤子14克,香附6克,枳壳6克,甘草6克。
加减:痒甚加刺蒺藜、白芷;风热加蝉蜕、黄芩;血虚去丹皮,加当归、白芍;湿重加苦参、滑石。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5.6.4 疗效
用上方共治疗218例本型患者,临床痊愈193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
4.5.6.5 常用成方
4.6 治疗荨麻疹的专方
4.6.1 加减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10克,防风6克,炒苍术6克,北细辛1。5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10克,炒黄芩6克,甘草6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加减:无寒热,去生姜、葱白头;风热去细辛;由药物反应引起者,重用甘草,加绿豆;寄生虫引起者,加槟榔、乌梅肉;反复发作加蝉衣、浮萍草、地肤子。
疗效:共治疗152例急性患者,痊愈14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8%。
4.6.2 抗敏灵
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黄芩20克,香附15克,麻黄10克,细辛5克,陈皮20克,荆芥Z0克,艾叶10克,沙棘20克,甘草15克,大枣8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约150毫升,日服3次。儿童用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136例风寒、风热及湿热型患者,痊愈92例,好转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
4.6.3 乌蛇祛风汤
组成:乌梢蛇15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ll5 1o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刘寄奴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荆芥穗6克,苦参6克,蜂房6克,雄黄2克。
加减:偏寒重用荆芥穗,加桂枝;偏热加牛蒡子、夏枯草;偏湿加苍术、羌活;腹痛恶心,重用白芍,加半夏、甘草;喉头水肿,重用生地,加射干、葶苈子;情绪易激动者加龙胆草、合欢皮;水肿性红斑者加丹皮、白茅根;瘙痒难忍加地肤子、蛇床子、白藓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第3次药液熏洗皮肤疗效:共治疗88例老年慢性荨麻疹,临床痊愈54例,
4.6.3.1 四虫汤
组成:乌梢蛇9克,地龙15克,僵蚕9克,蝉蜕6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
加减:风寒加桂枝、白芷、丹参、徐长卿;风热去荆芥、防风,加银花、牛蒡子、薄荷、黄芩、丹皮;表卫不固加黄芪、党参、白术、浮小麦;血虚加熟地、当归、白芍;胃肠实热加大黄、芒硝、木香、山栀、黄连、红藤;兼有湿邪加苍术、苦参、土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腥辛之品。
疗效:共治疗178例慢性荨麻疹,痊愈102例,好转6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1.6%。
4.6.3.2 过敏煎
组成:防风6克,黄芪15克,生乌梅15克,制首乌15克,地肤子10克,地龙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
加减:遇冷即发者加桂枝8克,制附片6克;遇热加重者加生地、蝉衣;伴腹痛腹泻者加木香8克,生薏米30克;表虚者倍黄芪,加白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倍乌梅,加防风;伴蛔虫者加使君子、槟榔。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5例各型患者,均于2周内获临床痊愈,有效率100%。
4.7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方
4.7.1 百白马勃酒
组成:百部100克,白藓皮25克,白芥子20克,马勃15克。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好扎严,用开水浇透药包,再用60度白酒煎开,倒于药包碗中,泡片刻后即可取药包擦患处。如药包变凉可将酒烧热后,再泡再擦,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23例,全部痊愈。
4.7.2 浮萍煎
用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汁3000~5000毫升,待温度能耐受时,用毛巾蘸药汁,从上向下搽擦,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搽后切勿用水清洗。
疗效:共治疗97例,效果良好。
4.8 老中医治疗荨麻疹经验
林鹤和医案
彭×,男,22岁,1989年7月20日诊。昨日食鲜虾后下肢出现米粒大小红疹,瘙痒难忍,继而波及全身。经用西药,症状缓解,今晨风疹复现,颜色鲜红,融合成片,高出皮肤,伴有剧烈刺痛,发热(39.2℃),口渴饮冷。舌质红绛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邪热传营,气阴两伤。
处方:石膏60克,大生地、钩藤各30克,北参须、玄参、丹参、连翘、紫草、知母各9克,麦冬20克,银花15克,生甘草6克。
服1剂,体温降至38.2℃,风疹大部分消退。舌质红,舌面津液来复。再服3剂,痊愈。
按:急性期在除去病囚后,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佐用凉血熄风药,一般能取效。但亦有桂枝方不获效者。本案为食鲜虾过敏的急重证候,热毒炽盛,人营伤及气阴,故治以大剂甘寒,佐以甘苦,并根据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加用辛凉之银花和连翘,使邪毒有出路。紫草凉血止血,钩藤平肝熄风止痒,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4.9 中医治疗荨麻疹用药规律
根据临床资料,选择处方完整、疗效确切的专方57首。这些专方共治疗了各型荨麻疹患者3000余例,疗效约90%左右。经统计,共涉及药物有130味,其中53味使用频度较高、应用较广。详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 物 |
>1000 | 20~39 | 甘草、防风、芍药、当归、黄芪、蝉蜕。 |
501~1000 | 10~21 | 荆芥、川芎、生地、苦参、蒺藜、地肤子、首乌、大枣。 |
6~8 | 党参、乌梢蛇、柴胡、地龙。 | |
301~500 | 9~10 | 生姜、麻黄、桂枝、僵蚕、茯苓。 |
6~8 | 丹皮、陈皮、苍术、熟地、连翘、黄芩、白鲜皮。 | |
2~5 | 浮萍、牛蒡子、大黄、细辛、胡麻、土茯苓、威灵仙、枳壳、香附。 | |
100~300 | 4~9 | 白术、金银花、乌梅、丹参、石膏、桔梗。 |
2~3 | 附子、黄柏、白芷、赤小豆、肉桂、大腹皮、秦艽、蛇床子。 |
由于各地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备有所不同,专方中的辨证用药也有所侧重,疏风解表之荆、防、银、翘;补气补血之四君、四物都有所运用,故临床用药的面较广。然而,从上表可见,目前临床上仍以疏散风邪,养血和营为主。此外,燥湿止痒也是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所重视。对虫类药物治疗本病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4.10 荨麻疹的针灸治疗
4.10.1 体针
4.10.1.1 方一
取穴分二组:第一组神道透至阳、血海、三阴交;第二组大椎透身柱、曲池、耳穴内分泌区。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其中神道透至阳、大椎透身柱留针两小时,耳针留针1小时,余穴均强刺激,不留针。
4.10.1.2 方二
取穴:主穴:曲池、血海、三阴交、大肠俞。配穴:后溪、委中、尺泽、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阳。
操作:选取2~3个主穴及1组透穴或1个配穴。主穴用泻法强刺激,运针1~2分钟,留针20分钟,其间可反复行针2~3次。透穴采用26号5寸长的毫针,沿皮透刺,留针1~2小时。后溪、委中、尺泽,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疗效:共治疗387例急性荨麻疹,有效率在76.9%~98.5%之间。
4.10.2 耳针疗法
取穴:主穴:肺、荨麻疹点、肾上腺。配穴:心-神门、内分泌、肝。
操作、:常规消毒。用5分毫针刺入耳穴至软骨,以重手法持续捻转刺溜,直至耳廓发热潮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二侧交替轮用。上述耳穴也可用王不留行籽压丸,或用揿针埋人,2~5天起针。
疗效:共治疗70例,有效率达95%~100%。
4.10.3 拔罐疗法
操作:患者仰卧。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扣在神阙穴上,3~5分钟后取下,用同样方法连拔3遍。每日1次,3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34例,仅4例无效,有效率达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