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间

经穴 中医学 针灸学 督脉经穴 腧穴学 后头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1 拼音

qiáng jiān

2 英文参考

Qiángjiān GV18[中国针灸学词典]

qiángji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强间
汉语拼音Qiangjian
罗马拼音Chiangchien
美国英译名Strong Connections
各国代号中国GV18
日本18
法国莫兰特氏VG17
富耶氏
德国LG17
英国Gv18
美国Go18

强间经穴名(Qiángjiān GV18,DU18)[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大羽[2]。属督脉。强即强硬,间为中间,此穴当顶骨与枕骨结合之中间,主治项部强硬等,故名强间强间穴主治头目、神志疾患等:如头痛目眩,耳源性眩晕,口歪,颈项强痛枕神经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烦心失眠癫狂痫证瘛疭眩晕项强呕吐涎沫,心烦脑膜炎神经头痛血管头痛癔病等。

4 强间穴的别名

大羽(《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

6 穴名

强即强硬,间为中间,此穴当顶骨与枕骨结合之中间,主治项部强硬等,故名强间

强,《说文》:“弓有力也。”有强硬之义,通疆。间乃间隙。穴当顶骨与枕骨人字缝之间,因骨质坚硬,穴在其间治头痛项强诸病。《外台秘要》有:“主头痛如针刺,不可以动,项如拔,不可左右顾。”因名强间[3]

7 所属部位

后头[4]

8 强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5]

强间穴位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处。正坐或俯伏取穴

强间穴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3寸,即入后发际4寸处。

坐位或俯伏坐位强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强间穴在督脉的位置

强间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强间穴的位置

强间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强间穴的位置

强间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强间穴的位置

强间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9 强间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4寸;或当风府百会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

强间穴位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处。正坐或俯伏取穴

正坐或俯伏坐位,后正中线上,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后1/3交点处;或于百会风府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6]

快速取穴百会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与风府穴(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1横指处即是风府穴)连线的中点即是强间[7]

10 强间穴位解剖

强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经和枕动脉分布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

11 强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强间穴有清热散风、安神定志作用

强间穴具有醒神宁心、平肝熄风的功效。

强间穴有清神醒脑、舒筋活络之功,主治颈项强直,故而名之。

12 强间穴主治病

强间穴主治头目、神志疾患等:如头痛目眩,耳源性眩晕,口歪,颈项强痛枕神经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烦心失眠癫狂痫证瘛疭眩晕项强呕吐涎沫,心烦脑膜炎神经头痛血管头痛癔病等。

强间穴主治头目、神志疾患等:如头痛目眩、耳源性眩晕、口歪、颈项强痛枕神经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癫痫等。

强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烦心失眠癫狂颈项强痛等。

强间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

强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瘛疭失眠呕吐涎沫。

头痛目眩颈项强直心烦失眠癫狂脑膜炎神经头痛血管头痛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5~0.8寸。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13.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少灸则无益,多灸则不宜,不如勿灸为佳。

14 强间穴的配伍

强间穴配丰隆头痛

强间穴配风门项强

强间丰隆,有行气化痰作用,主治头痛难禁。

强间阴郄,有行气活血,除烦的作用,主治心烦心痛

强间丰隆,治头痛难禁。

强间腰奇丰隆,治癫痫

强间长强,治心烦

强间百会承光,治烦心

15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揉按强间穴,每次1~3分钟,可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狂走,瘛疭摇头,口㖞,戾,颈强,强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脑旋,目连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左右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头痛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沫。项强左右不得回顾,狂走不卧。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6.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0-361.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