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黄水疮、滴脓疮、黄水黏疮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

问答

中医的黄水疮、滴脓疮、黄水黏疮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
答:

中医的黄水疮又叫滴脓疮、黄水黏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1]

黄水疮(impetigo)为病名[2]。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黏疮[2]。是指以皮肤脓疱、结痂、破流黄水,浸淫成疮,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为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2]。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癍,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2]。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2]。常在夏秋季流行[2]。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黄水疮需要与水痘、脓窠疮相鉴别:

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脓窠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知识点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