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水·风水相搏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问答

阳水·风水相搏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1])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2]

阳水·风水相搏证患者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3][4]

风热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风热者,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5]

风寒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5]

这是风邪袭表,卫气不宣的表现: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故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风属阳邪,风水相搏,故皮肤光亮、凹陷易复。由于风邪引发,可见发热咽痛及咳嗽等肺卫表证。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质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3][4][5]

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治宜宣散风寒,宣肺行水[5]

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常吃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生姜、花椒、胡椒、荆芥、香薷、藿香等好得快[5]

建议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5]

1.生姜桔梗汤:生姜30g,荆芥15g,藿香10g,茯苓60g。先将生姜、茯苓放入锅内煎煮约15分钟,再将荆芥、藿香放入锅内煎煮约5分钟,取汁饮用,每天3次。

2.二香粥:生姜15g,香薷10g,藿香10g,桔梗10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先将生姜、桔梗、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煎煮约30分钟,再将香薷、藿香放人锅内煎煮约5分钟,每天食用2次。

3.花香茶:生姜10g,花椒3g,藿香5g,洗净泡水代茶饮。

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宣肺行水[5]

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常吃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桑叶、菊花、桔梗、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好得快[5]

建议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5]

1.桑叶桔梗汤:桑叶30g,桔梗15~30g,薄荷10g,薏苡仁60g,茯苓60g。将上述食材用清水洗净,先将桑叶、桔梗、薏苡仁、茯苓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内,加水煎煮,在煎煮第2次至15分钟时将薄荷放入。每天服用3次。

2.菊花桔梗粥:菊花15g,桔梗15g,桑叶15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冬瓜120g。先将菊花、桑叶、桔梗放入锅内煎煮2次,取汁约2000mL,再将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加入煎煮后的药汁煎煮约1小时,放入冬瓜,再煎煮约15分钟,每天服用2次。

3.英荷茶:蒲公英10g,薄荷5g,洗净泡水代茶饮。

水肿(edema[1][6])为病名[7][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7]。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3]。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3][4][8]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3]。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3]。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3][4]

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知识点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