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

目录

1 拼音

pǔ jì xiāo dú yǐn

2 英文参考

puji xiaodu drin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eneral Antiphlogistic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普济消毒饮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中《东垣试效方》记载的普济消毒饮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芩15g、黄连15g、薄荷10g、陈皮6g、玄参10g、连翘15g、板蓝根15g、马勃10g、牛蒡子10g、僵蚕10g、升麻2g、柴胡6g、桔梗10g、生甘草6g。此方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症见发热恶寒,头面腮颊红肿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本方是治疗大头瘟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颜面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头面部蜂窝织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疫毒邪所致者。

4 《东垣试效方》之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用药多,主要作用集中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3方面,可以说对其适应证有强大的治疗作用,临床可大胆应用;但是该方剂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临床未见用于此类疾病,可能对同时具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上述适应证作用更好、更适宜。[1]

4.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4.2 组成

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橘红(去白)、元参、生甘草各二钱,连翘、鼠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白僵蚕(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二钱[2]。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2]

黄芩15g、黄连15g、薄荷10g、陈皮6g、玄参10g、连翘15g、板蓝根15g、马勃10g、牛蒡子10g、僵蚕10g、升麻2g、柴胡6g、桔梗10g、生甘草6g[3]

黄芩(酒炒)15g、黄连(酒炒)15g、陈皮(去皮)6g、甘草(生用)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连翘3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蚕2g、升麻2g。[4]

4.3 功能主治

《东垣试效方》之普济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主治大头瘟,症见发热恶寒,头面腮颊红肿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4]

普济消毒饮功能清热解毒,疏风散邪[5]。治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5]

4.4 用法用量

上为药末[5]。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5]。㕮咀,如麻豆大[5]。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稍热,时时服之[5]

上药研末,每日1剂,汤调,分次服,或蜜拌为丸口服。[5]

4.5 方解

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以解毒散邪之法,两者兼用而以清热解毒为主。[5]

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可上行清热解毒;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5]

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板蓝根、马勃、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助芩连清热解毒;陈皮利气而疏通壅滞,共为佐药。柴胡、升麻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行头面,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5]

方中重用黄芩、黄连以清泄上焦热毒;牛蒡子、连翘、僵蚕以疏散上焦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以清解咽喉热毒;橘红理气而疏通壅滞;人参益气扶正;升麻、柴胡升阳散火,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5]

4.6 临床运用

普济消毒饮是治疗大头瘟证的代表方剂。所谓大头瘟是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于头面而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面腮颊部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故凡临床上以上述表现为主症者,即可使用本方进行加减治疗。[5]

4.6.1 加减法

若里热较盛者,可加银花、大青叶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若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枳实以泻热通便;若硬肿难消者,可加丹皮、赤芍、瓜蒌壳、浙贝母、夏枯草以活血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散结;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5]

如大便硬,加大黄(酒煨)一、二钱[5]

4.6.2 使用禁忌

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大多苦寒辛散,阴虚者慎用。[5]

4.7 现代适应证

普济消毒饮现代多用于治疗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疾病,属风热毒邪为患者。[6]

4.7.1 丹毒

丹毒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病人常先有皮肤或黏膜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由此侵入,使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流区淋巴结也常累及。病变蔓延很快,全身反应较剧,临床主要表现发热、畏寒、头痛及全身不适,局部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界限清,有烧灼样疼痛,局部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肿大,有触痛。[6]

4.7.2 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亦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可能来源于咽、扁桃体以及其他感染部位,发病时局部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和触痛,肿大的淋巴结分界清楚,皮肤表面正常,严重时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同时压迫淋巴管,使淋巴管回流受阻,导致上行部位水肿(象皮肿)。[6]

4.7.3 急性扁桃体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毒素破坏隐窝上皮,病原侵入扁桃体实质而发病。病毒感染者炎症仅局限于黏膜表面,多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当炎症侵入扁桃体实质的淋巴滤泡,引起充血肿胀、化脓称为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当扁桃体充血红肿,隐窝内充塞渗出物并自窝口排出,有时有连成一片的假膜即为隐窝性扁桃体炎。[6]

4.7.4 腮腺炎

凡上述细菌感染腮腺者常为化脓性腮腺炎,临床较少,而最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结中复制,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此进一步繁殖,再次入血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组织,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腮腺炎时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间质组织水肿等可使导管阻塞、扩张,腮腺肿胀和淀粉酶潴留,排除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则血清淀粉酶升高。临床常见发热,腮腺肿胀、压痛,头痛等,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以及其他器官损害时则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6]

4.8 药理作用

[7]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该方剂总计13味药,其中12味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连在体外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巴马亭和药根碱。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变异链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和各型痢疾杆菌的生长,对枯草杆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黄连抗痢疾杆菌强度与磺胺接近;黄连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显著抗菌作用;药根碱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碱除对上述细菌有抗菌作用外,对流感病毒、柯萨奇B3病毒、皮肤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连还有抗细菌毒素作用,能消除耐药质粒;黄连煎剂及小檗碱剂对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热带利什曼原虫、锥形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黄芩除与黄连的抗菌谱几乎完全相同外,还对脑膜炎双球菌、鼻病毒、白色念球菌和更多的真菌等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活性,而且也能消除耐药菌耐药质粒,对抗内毒素所致组织损伤。陈皮可抑制葡萄球菌及霉菌生长,对螨虫及农业害虫也有杀灭作用。甘草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阿米巴原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作用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玄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对皮肤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柴胡除对上述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有抑菌作用外,还对钩端螺旋体及疟原虫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牛痘病毒及其他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连翘抗菌谱几乎与黄连相差无几,尤其是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活性更强。板蓝根的抗菌谱几乎与黄连相近,但其对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出血热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有抑杀作用,而且有抗内毒素作用。薄荷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抗菌作用外,还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森林病毒、牛痘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且有驱蛔虫作用。此外僵蚕、牛蒡子、马勃、升麻等均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对大多数致病菌、真菌、原虫、病毒等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抗菌谱相当广泛。

4.8.2 解热、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黄连所含多种生物碱均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及肉芽肿形成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碱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多形核WBC化学发光反应,对WBC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及H­2O2诱导的化学发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炎症区PGE2的含量,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磷脂酶A2(PLA2)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小檗碱还能显著升高脑内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臣药黄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及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对炎症、过敏及血小板功能等具有广泛的影响,黄芩及其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多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多种产物的生成和失活酶过程而发挥抗炎作用;黄芩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黄芩素、黄芩苷能抑制PEG及LT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WBC的趋化作用。黄芩苷-锌络合物对实验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同时对多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对Ⅰ形变态反应作用为强;黄芩苷对心、肝、肺有抗超氧阴离子作用,能提高心肌SOD及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佐药黄柏也含有小檗碱,其抗炎、抗氧化作用与黄连相近。使药栀子水提取物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药黄柏也具有解热作用,而且外用可使皮下渗血吸收。薄荷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过程而具解热作用;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抑制3α-羟类固醇脱氢酶,使3β-羟类固醇脱氢酶发挥更大作用,促使生成更多的氢化可的松而发挥抗炎作用。玄参所含苯丙素苷类成分能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白三烯生成。玄参除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外,还有抗炎和解热作用,还有兴奋肾上腺皮质作用。陈皮所含黄酮类化合物都有很强的抑制人体嗜酸性白细胞释放组胺和中性粒细胞释放β-尿苷酸化合物酶的活性,因而具有抗炎和抗过敏活性,其所含橙皮苷与甲基橙皮苷均有维生素P样作用,因而可对抗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同时对肉芽肿也有抑制作用。甘草能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糖皮质激素抑制体温中枢的致热原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而发挥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物理、化学、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桔梗也具抗炎解热作用,对巨噬细胞NO的释放有调节作用,抑制血小板、肥大细胞、WBC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陈皮提取物可清除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柴胡可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与释放,从而具有明显的解热降温作用;其所含的柴胡皂苷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对炎症的各个过程,包括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泼尼松龙相似,其抗肉芽肿增生比抗渗出作用更强;柴胡挥发油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该部cAMP的产生和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连翘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炎症的渗出、水肿及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连翘对多种致热原所致发热均具解热作用,且对内毒素所致发热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升麻所含阿魏酸不仅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而且对炎症及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本方剂中最少有5味药可促进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可见其抗炎、解热功能之强大。肾上腺皮质兴奋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同时,大量的盐皮质激素也会分泌,因而可促进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该方剂中的黄连、陈皮、白僵蚕、玄参、桔梗、牛蒡子等均有降血糖作用,可使血糖降低、渗透压下降,因而可起到解除舌燥口渴的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君、臣、佐使14味药均有强大的解热、抗炎、抗氧化作用。

4.8.3 对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及药根碱有中枢性镇静作用,季胺碱还原为叔胺碱则较易进入血脑屏障而表现为较强的中枢抑制活性;小檗碱能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对缺血早期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缺血可提高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晚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程度,对缺血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能提高缺血脑组织SOD及GSH-Px的活力,降低MDA含量,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内Ca2+的升高。黄芩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薄荷可使周围血管扩张。甘草不仅有中枢性镇咳作用,而且其所含FM100具有抗惊厥作用和镇痛、解痉作用;甘草总黄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脉滴注可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玄参水浸液具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柴胡粗皂苷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不仅有抗癫痫作用,还有中枢性镇咳、镇痛和镇静作用。连翘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僵蚕所含草酸胺则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桔梗有中枢性镇咳、镇痛作用。升麻提取物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镇吐、镇咳和抗惊厥作用。同时该方剂中的黄连、玄参、甘草、柴胡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这不仅增强该方剂的抗炎、解热、促进代谢作用,而且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可协调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使机体各项功能恢复平衡,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4.8.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该方剂中有7味药对免疫功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黄连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而呈趋化因子样作用。黄芩苷对巨噬细胞低剂量可显著增强其吞噬功能,高剂量则抑制之,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NK细胞的活性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对RBC的免疫黏附功能有促进作用;黄芩苷能明显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黄芩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具有显著的抗变态反应作用。牛蒡子醇提取物可使淋巴细胞转化率及ANAE阳性率显著提高,能显著增加;抗体生成细胞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薄荷对ConA诱导的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柴胡注射液对T、B淋巴细胞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柴胡多糖注射液能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可显著增加脾脏系数,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流感病毒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提高ConA激活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活性。甘草酸能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而具有抗过敏作用,能使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加,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能使抗体产生增加;甘草酸还能增强NK细胞活性,诱生干扰素;甘草多糖可使淋巴细胞增殖,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次酸可使血清中IL-1及抗体显著增加,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Lx则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甘草甜素还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具有抗过敏作用,有诱导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板蓝根多糖可使脾重量增加,脾细胞NK活性增强,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使抗体产生升高,可使周围WBC数和淋巴细胞数显著增多,并对氢化可的松所致WBC和淋巴细胞降低有显著的拮抗效果。升麻则具有抗过敏作用,升麻提取物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其所含三萜类化合物能增强淋巴细胞活性,对PHA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

4.8.5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该方剂中有11味药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黄连所含小檗碱可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提高心脑及整体耐缺氧能力;黄连所含小檗碱及药根碱均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及可能的Ca2+通道阻滞,从而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还能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多种升压反射,抗胆碱酯酶,因而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小檗碱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作用。黄芩能明显改善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同时具有明显的降血压活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黄芩苷可明显提高心肌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急性心肌损伤,同时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薄荷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僵蚕具有显著的抗凝血及抗纤溶的作用,显著延长纤溶蛋白原凝聚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血黏滞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陈皮小剂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能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抗血栓形成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甘草所含黄酮则具有缩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次酸具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甘草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玄参乙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对86Rb摄取量,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玄参还有强心和降血压作用。桔梗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并有降血压作用。柴胡不仅有降血脂作用,而且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内源性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血栓烷的形成。板蓝根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连翘则具有强心、利尿和降血压作用。升麻有心脏抑制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由此可见该方剂可强心、改善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

4.8.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该方剂中9味药对消化系统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黄连及小檗碱均有抗溃疡作用,能促进胆汁形成,促进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对肠道平滑肌的兴奋呈剂量依赖性双相作用,即小剂量增强之,大剂量减弱之。黄芩可促进胆汁分泌,具有保肝作用。陈皮则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并有利胆排石作用。柴胡则促进胆汁排泄,对实验性肝损害有明显的抗损伤作用,并能防止肝硬化,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pH值,抗胆碱酯酶,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具有抗溃疡作用。连翘有镇吐作用。薄荷具有强大的利胆、健胃和保肝作用,对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甘草能降低胃液量、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促进胃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因而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同时具有罂粟碱样作用,对肠道平滑肌具有解痉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桔梗也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作用。升麻对肠道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预防、治疗肝损害的作用。

4.9 歌诀

普济消毒芩连蒡,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7]

4.10 出处

《东垣试效方》

5 《羊毛温证论》方之普济消毒饮

5.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5.2 组成

川黄连5钱,黄芩5钱,甘草2钱,桔梗2钱,元参3钱,荆芥穗2钱,防风2钱,升麻1钱,薄荷叶1钱,连翘(去心)1钱,马勃1钱,白僵蚕3钱,蝉退壳12枚,牛蒡子(炒)1钱,柴胡1钱2分,炒山栀2钱,生大黄8钱,芒消(提净)4钱。

5.3 主治

《羊毛温证论》之普济消毒饮主治羊毛温邪,恶寒壮热,体重身倦,头面肿大,或两腮肿,咽喉不利,喉蛾咽肿,口干舌刺,胸闷气胀。

5.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下芒消,加黄蜜5钱,陈黄酒5钱,和温服。

5.5 各家论述

用甘、桔、升麻,柴、薄疏通其气;芩、连、元,参、山栀以降温邪毒火;马勃、僵蚕、牛子以消肿;荆、蝉、翘、防宣热散结,再加消、黄以攻逐其热,则温毒解散,头肿皆消,而清气舒畅矣。

5.6 出处

《羊毛温证论》

6 《袖珍小儿》卷九方之普济消毒饮

6.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6.2 组成

麻黄(去节留根)5分,羌活5分,防风5分,升麻5分,生地5分,黄柏(酒炒)5分,川芎2分,藁本2分,葛根2分,苍术2分,黄芩(酒炒)2分,生黄芩2分,柴胡2分,细辛1分,红花1分,苏木1分,陈皮1分,白术1分,甘草3分,归身3分,连翘半分,吴茱萸(炒)半分,黄连3分。

6.3 主治

《袖珍小儿》卷九方之普济消毒饮主治小儿痘疮初发热,及发热头目昏痛,浑身壮热,不问伤风伤食,并时气大热。

6.4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去滓温服。

6.5 出处

《袖珍小儿》卷九

7 《卫生鸿宝》卷一方之普济消毒饮

7.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7.2 组成

柴胡2钱,川连(酒炒)1钱,黄芩(酒炒)1钱,陈皮(去白)1钱,甘草1钱,元参1钱,桔梗1钱,大力子(炒,研)1钱,白芷1钱,马勃1钱,板蓝根(如无,以青黛代之)1钱,薄荷1钱,僵蚕7分,升麻7分。

7.3 主治

《卫生鸿宝》卷一方之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口不能开,上喘,舌燥,咽喉不利。

7.4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徐服。或蜜拌为丸,噙化。

7.5 加减

便秘,加炒大黄1钱。

7.6 出处

《卫生鸿宝》卷一方之普济消毒饮

8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普济消毒饮

8.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8.2 组成

黄芩、玄参、姜蚕、力子、甘草、川连、瓜蒌、麦冬、连翘、薄荷。

8.3 主治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普济消毒饮主治麻症,目不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8.4 用法用量

煎服。

8.5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9 《医门补要》卷中方之普济消毒饮

9.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9.2 组成

桔梗、薄荷、马勃、柴胡、姜蚕、升麻、黄芩、荆芥。

9.3 主治

《医门补要》卷中方之普济消毒饮主治虾蟆瘟。

9.4 出处

《医门补要》卷中

10 《顾松园医镜》卷六方之普济消毒饮

10.1 方名

普济消毒饮

10.2 组成

连翘、黄连、黄芩、玄参、青黛、薄荷、荆芥、人参(不虚勿加)、牛蒡、甘菊、甘草、桔梗、柴胡、橘红。

10.3 功效主治

《顾松园医镜》卷六方之普济消毒饮具有散邪退热消毒的功效。主治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闭,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风,诸药不愈者。

10.4 用法用量

半用汤调,时时呷之,病在上者,服药不厌少而频也。半用蜜丸,噙化就卧,令药性上行也。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10.5 加减

便秘,加酒炒大黄;若先发于鼻额,面目红肿,是属阳明,渴者,加石膏;若发于耳目之前后上下,头角红肿者,乃属少阳,倍加柴胡、花粉;若发于头顶,连于巅顶者,乃属太阳,加羌活;若三阳受邪合并头面,前后耳鼻头大如瓮者,加羌、葛,倍柴胡。

10.6 制备方法

共为细末。

10.7 各家论述

方中连翘、黄连、黄芩泻心肺之火;玄参治无根之火;青黛散郁火,止热烦;薄荷、荆芥散风热,清头目;牛蒡散风热,消浮肿;甘菊治头目肿痛;甘草、桔梗为舟楫之剂,恐其速下也;柴胡为升提之药,欲其达上也;橘红利气以开壅;人参扶正以驱邪;便秘加大黄,从其实而泻,釜底抽薪之法也。

10.8 出处

《顾松园医镜》卷六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0.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9.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0-131.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1-13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