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plenasthenic dia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脾虚泄泻为病证名[1]。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
久泻·脾虚证(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2])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6 脾虚泄泻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脾虚泄泻可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为主方进行治疗。本方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主,加入和胃理气渗湿之品,标本兼顾。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吴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条熏灸或隔盐灸)、中脘等穴为主[5]。脾虚者加灸章门、关元俞。
6.3.2 方二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温养脾肾。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选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中脘、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方义: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脾虚泄泻患者建议食用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党参、茯苓等。
6.4.2 推荐食疗方
1.炒面粥(《粥谱》):炒面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面,搅匀,空腹食。
2.苹果山药散(《食疗本草学》):苹果30g,山药30g。苹果晒干后与山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适量,温开水送服。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7])为病名[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2.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70.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