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膜(tympanic membrane)为鼓膜的俗称[2]。又称皮膜(《血证论》卷六)。为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3]。耳膜在耳孔之底,是传导声音的重要器官。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珠丸。”
4 皮膜的解剖结构
4.1 鼓膜的位置与形态
鼓室的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故又名鼓膜壁[4]。在鼓膜的上方为骨部,即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距离外耳道口约2.5~3cm。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直径约lcm,与外耳道底形成约45°~50°的倾斜角。其外面朝向前、下、外方向。小儿的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鼓膜的高度约0.9cm,宽约0.8cm,厚约0.1cm。
鼓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上,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umbo of tympanic membrane),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两襞之间,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活体呈淡红色。
鼓膜下3/4区,坚实紧张,为紧张部,活体呈灰白色。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coneof light)。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严重时可使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4.2 鼓膜的组织结构
鼓膜虽然薄,但它的组织结构分为3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的皮肤相续连;中层为纤维层(放射状和环状纤维),鼓膜的松弛部无此层;内层为黏膜,与鼓室黏膜相连续。
鼓膜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
6 关于耳
耳为五官之一[5][6][7]。是位于头部两侧对称的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所谓“肾开窍于耳”。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详见耳条。
7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0.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4] 柏树令,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3.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9.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