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石颗粒

目录

1 拼音

pái shí kē lì

2 英文参考

paishi granul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shi kel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排石颗粒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91079排石颗粒颗粒剂5g(无糖)2.8元中成药部分*
91179排石颗粒颗粒剂20g2.1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排石颗粒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关木通、徐长卿、石韦、瞿麦、忍冬藤、滑石、茼麻子、甘草[1]。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的功效。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排石颗粒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排石颗粒的药典标准。

5 排石颗粒的药典标准

5.1 品名

排石颗粒

Paishi Keli

5.2 处方

连钱草、盐车前子、木通、徐长卿、石韦、忍冬藤、滑石、瞿麦、茼麻子、甘草

5.3 制法

以上十味,取连钱草156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0(50℃)的清膏,备用;取剩余的连钱草及其余车前子等九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4 (5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0(50℃)的清膏,与上述清膏合并,混匀。取清膏喷雾干燥,加蔗糖适量制成颗粒;或取清膏加蔗糖及其他辅料适量,制粒,干燥,制成1000g;或取清膏加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250g(无蔗糖),即得。

5.4 性状

本品为浅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或混悬性颗粒(无蔗糖);气微,味甜、略苦或味微甜、微苦(无蔗糖)。

5.5 鉴别

取本品1袋,研细,加乙酸乙酯50ml,超声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6 检查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C)。

5.7 含量测定

5.7.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无水芦丁对照品约2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50%甲醇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无水芦丁0.2mg)。

5.7.2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ml、2ml、3ml、4ml、5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各加50%甲醇至5ml,加5%亚硝酸钠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钟,加10%硝酸铝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钟,加氢氧化钠试液4ml,再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以相应的溶液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Ⅴ A),在51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7.3 测定法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约5g或约1g(无蔗糖),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提取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1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空白对照。另精密量取2ml,置10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50%甲醇至5ml”起,依法立即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无水芦丁的量,计算,即得。

本品每袋含总黄酮以无水芦丁(C27H30O16)计,不得少于0.12g。

5.8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5.9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或遵医嘱。

5.10 规格

(1)每袋装20g  (2)每袋装5g(无蔗糖)

5.11 贮藏

密封。

5.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排石颗粒的中药部颁标准

6.1 拼音名

Paishi Keli

6.2 标准编号

WS3-B-3487-98

6.3 处方

连钱草     车前子(盐水炒)   关木通    徐长卿        石韦      瞿麦         忍冬藤    滑石        苘麻子     甘草

6.4 性状

本品为灰白色至浅棕色的片状无糖颗粒,味微甜、微苦;或为黄棕褐色 的有糖颗粒,味甜。

6.5 鉴别

(1) 取本品1袋,加乙醚100ml,置索氏提取器中提取3小时,取乙醚液, 蒸干,加无水乙醇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以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 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 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烘约5~7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 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 取本品1袋,加氯仿25ml,盐酸1ml,水浴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 残渣加无水乙醇2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 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 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苯-醋酸乙酯-冰醋酸 (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置105℃烘约 5~7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6 检查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 C)。

6.7 含量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120℃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 20mg,置100ml量瓶中,加50%甲醇适量,振摇使完全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0、1.0、2.0、3.0、4.0、5.0ml,分别置 10ml量瓶中,各加50%甲醇至5.0ml,加5%亚硝酸钠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钟,加 10%硝酸铝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钟,加氢氧化钠试液4.0ml,加50%甲醇至刻度, 摇匀,以第一管作空白,照分光光度法(附录V B),在5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 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 取本品5包,研匀,精密称取 1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 20分钟,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5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10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的 方法,自“加50%甲醇至5.0ml”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 芦丁重量,计算,即得。   本品含总黄酮以芦丁(C27H30O16)计,无糖颗粒每 1g不得少于24mg;有糖颗粒每 1g不 得少于6mg。

6.8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症属下焦湿 热证者。

6.9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或遵医嘱。

6.10 规格

每袋装

(1) 5g

(2) 20g

6.11 贮藏

密封。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7 排石颗粒药品说明书

7.1 药品名称

排石颗粒

7.2 药品汉语拼音

Paishi Keli

7.3 剂型

每袋装:20g,5g(无糖型)。排石颗粒每袋含总黄酮以芦丁(C27H30O16)计,不得少于0.12g。

7.4 性状

排石颗粒为浅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或混悬性颗粒(无蔗糖);气微,味甜、略苦或味微甜、微苦(无蔗糖)。

7.5 排石颗粒的主要成份

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关木通、石韦、瞿麦、忍冬藤、滑石、苘麻子、甘草等。

7.6 排石颗粒的药理作用

主要有利尿、利胆排石、抗炎、镇痛、抑茵等作用。

7.7 排石颗粒的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7.8 排石颗粒的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或遵医嘱。

7.9 注意事项

服药宜多饮水,孕妇遵医嘱服用。

7.10 专家点评

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服药期间,尽量多饮水,有利结石排出,孕妇慎用。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