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酒

目录

1 拼音

niú xī jiǔ

2 处方

牛膝 秦艽(去苗、土)芎藭 防风(去叉)桂(去粗皮)独活(去芦头)丹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60克 杜仲(去粗皮,锉,炒)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干姜(炮)麦门冬(去心)地骨皮各30克 五加皮150克 薏苡仁30克 大麻子(炒)15克

3 制法

上十七味,锉切如麻豆,以生绢袋盛,用酒4升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

4 功能主治

补肾温阳,祛风除湿。治肾气虚冷,复感寒湿为痹。

5 用法用量

空腹时服适量。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九

7 《三因》卷十三引《传信方》

7.1 别名

海桐皮酒

7.2 组成

牛膝1两,川芎1两,羌活1两,地骨皮1两,五加皮1两,薏苡仁1两,甘草1两,海桐皮2两,生地黄10两,1法加杜仲1两(炒丝断入)。

7.3 主治

肾伤风毒攻刺,腰痛不可忍,湿热腰痛,脉弦数者。

7.4 用法用量

每服1杯,日3-4杯。长令酒气不绝为佳。

7.5 制备方法

上锉散,帛裹,入无灰酒2斗浸,冬2-7日,夏月分数服,旋浸3-5宿。

7.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湿热伤阴,营血不利,不能滋荣经络,故腰府失强,腰痛不止焉。羌活通经透络,米仁渗湿清热,地骨皮退热凉肌肉,五加皮续伤理经络,海桐皮祛风湿、清经隧,杜仲补肾脏、强腰府,小川芎入血海、活血脉以荣经,生地黄入心肾、壮真水以滋阴,淮牛膝壮肝肾以雄筋骨也。酒蒸温服,使阴血内充,则湿热白化,而肾府得强,腰痛有不痊者乎?此壮肾分解之剂,为湿热伤阴腰痛之良方。

7.7 附注

海桐皮酒(《普济方》卷一五四)。

8 《普济方》卷二四○

8.1 组成

生牛膝半斤,生地黄半斤(净洗控干,曝两日)。

8.2 主治

脚气极冷,着厚棉衣盖覆不觉暖者。

8.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酒1盏半,以瓷器煎7分,和滓,食前顿服之。

8.4 制备方法

上捣如泥,作团,以纸裹,外更以黄泥固济,微火炙令泥有裂处,待干,即于地炉中灰火养半日,次以灰火渐渐烧之,加至火3斤,烧1伏时,取出候冷,去泥纸,捣罗为散。

9 《医心方》卷二十一引《玄感传尸方》

9.1 组成

牛膝1斤,生地黄(切)3升,牛蒡根(切,曝干)1斤,生姜(合皮切)1升。

9.2 主治

妇人年老,体渐瘦弱,头面风肿,骨节烦疼冷,口干,状如骨蒸。

9.3 用法用量

温服1盏,日3次。

9.4 制备方法

上切,于绢袋盛之,以清酒2大升浸7日。

10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10.1 别名

牛膝膏、牛膝汤、牛膝酒煎

10.2 组成

牛膝2斤。

10.3 功效

壮筋骨,补虚损,除久疟。

10.4 主治

癥积、肠蛊、久疟、痿痹,血淋,小儿口疮。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愈。金疮因风水肿。男子茎中痛,及妇人血结少腹痛。

10.5 用法用量

每服5合至1升。量力服之。

10.6 制备方法

以酒1斗渍,以密封于热灰火中,温令味出。

10.7 附注

牛膝膏(《普济方》卷三○三)、牛膝汤(《外科大成》卷二)、牛膝酒煎(《医学实在易》卷七)。

11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11.1 组成

牛膝(去苗)1两,虎胫骨(酥炙黄)1两,羚羊角(镑屑)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11.2 主治

风冷伤腰,筋骨疼痛,不可屈伸。

11.3 用法用量

旋温服1盏,不拘时候,常令酒力相续。

11.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用酒5升,纳瓶中密封,重汤煮3时辰,取出放冷。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12.1 组成

牛膝3两,山芋3两,芎藭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巴戟天(去心)2两,五味子2两,黄耆2两,山茱萸2两,人参2两,五加皮2两半,肉苁蓉(酒洗)2两半,生姜2两半,防风(去叉)2两半,桂(去粗皮)1两,茵芋1两,生地黄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半两,磁石(醋煅研)1两。

12.2 主治

虚劳腰脚疼痛,下元冷惫,阳气衰弱。

12.3 用法用量

每半盏,不拘时频温饮之,常令有酒气。

12.4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贮以生绢袋,用无灰酒3斗浸之,秋、冬7日,春、夏3日。

13 《千金翼》卷十六

13.1 组成

牛膝2两,石南2两,乌头(去皮)2两,天雄(去皮)2两,茵芋2两,细辛5分。

13.2 主治

83种风著人,头面肿痒,眉发陨落,手脚拘急,不得行步,梦与鬼神交通,或心烦恐怖,百脉自惊,转加羸瘦。

13.3 用法用量

初服半合,强人日3次,老小1日1次,不知稍加。治风癫宿澼,服之即吐下。

13.4 制备方法

上切,以酒1斗2升渍之,春、秋5日,夏3日,冬7日。

13.5 用药禁忌

忌房室、猪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