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直肌或外直肌徙后术

目录

1 拼音

nèi zhí jī huò wài zhí jī xǐ hòu shù

2 英文参考

recession of the medial or lateral rectus

3 手术名称

内直肌或外直肌徙后术

4 分类

眼科/眼肌手术/水平肌减弱术/直肌徙后术

5 ICD编码

15.1102

6 适应症

内直肌或外直肌徙后术适用于:

1.内直肌徙后术适用于内斜视,特别是辐辏过强的内斜视。

2.外直肌徙后术适用于外斜视,特别是分开过强的外斜视。

7 禁忌症

1.欲徙后新附着点处的巩膜太薄,缝针极易穿透巩膜的病例。

2.欲徙后新附着点处有以前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植入物或环扎带等。

8 手术步骤

1.球结膜切口以内直肌徙后为例:应用上述角膜缘切口方法,分离球结膜与眼球筋膜的联系。

2.在内直肌附着点之上及下缘外2mm处,用剪刀将眼球筋膜各剪开一小孔直达巩膜。要充分暴露巩膜。并用剪刀伸入小孔,轻顶巩膜,沿内直肌走向,向后分离眼肌两侧筋膜与巩膜的联系(图8.4.1.3.1-1)。

3.以斜视钩伸入小孔,轻顶巩膜滑动进入内直肌下方并从对侧小孔穿出。如斜视钩顶着眼球筋膜,可用剪刀剪开。如此可反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2~3次,务须将整个内直肌钩住(图8.4.1.3.1-2)。

4.沿内直肌附着点上、下缘,向后纵行剪开眼球筋膜、节制韧带及肌间膜,长约10mm,充分暴露内直肌。

5.在内直肌附着点后1.5mm,在肌腱上、下二端,各预置肌腱1/3宽的双套环缝线一根,以备缝合固定肌腱于新附着点,可使肌肉平展,较用一根固定线为优(图8.4.1.3.1-3)。

6.从附着点处剪断内直肌,剪刀分2~3次剪断为宜,因肌腱附着点并非一直线,一次剪下不但损失肌腱较多且不能与原附着线形状一致(图8.4.1.3.1-4)。

7.测量徙后距离:以二脚规测定欲徙后的距离并当即以二脚规之一脚轻压巩膜做一压痕作为标记或用亚甲蓝作标记(图8.4.1.3.1-5)。

8.将断端缝合固定于巩膜新附着点(图8.4.1.3.1-6)。

9.打开双眼检查矫正是否满意及手术眼内转是否受限,不满意时再作调整或另加其他眼肌手术。

10.缝合球结膜(图8.4.1.3.1-7)。

9 术中注意要点

1.徙后量  内直肌不能<2.5mm,外直肌不能<4~5mm,否则达不到减弱作用。

2.内直肌徙后,最大不超过5mm(特殊病例可达6~7mm),外直肌不超过7mm为宜(特殊病例可达8~10mm)。如斜度大,最大徙后量仍不足以矫正时,可补以其他手术方法,如徙后肌边切开或外直肌缩短或在另眼做相应手术。

3.肌肉两侧节制韧带及肌间膜应充分剪开,以保证退后的效果。如眼肌弹性正常,当放松预置缝线时,眼肌应迅速向眶内退缩,如退缩慢,幅度小,则表示节制韧带等未分离彻底或部分未分离。

4.充分分离内直肌肌鞘与泪阜之间的联系,以免发生泪阜退缩。

5.切断肌腱时应尽量靠近巩膜,以免减少肌腱长度。

6.新附着点应与原附着点宽度基本相等及水平一致,以防出现垂直性斜视,但有意矫正合并的垂直斜位时例外。

7.肌肉预置缝线要包括肌鞘在内的肌腱整个厚度并在保证不致滑脱的前提下,缝线尽量靠近断端约1.5mm处,以免减少肌肉长度而影响徙后量。

8.肌腱缝线  用6-0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为好。

9.球结膜缝合时,应将创缘铺平对齐,不可有创缘内卷或夹住筋膜。

10.缝针穿过巩膜时,应只通过巩膜浅层0.2mm深,在通过巩膜时应自始至终能隐见缝针,慎勿穿透巩膜。在巩膜内1.5mm宽即可。一般采用铲针,缝合固定时,应使眼肌平展。

11.手术前斜视度数相同,但手术中可发现不同情况:①肌肉肥厚,肌弹性好,附着点宽,节制韧带多;②肌肉弹性及附着点正常但节制韧带较少;③肌肉弹性较差,附着点正常但节制韧带少。如以上情况作同样的徙后量,则第1种矫正量最大;第2种次之;第3种最小。

12.内直肌徙后5mm,可矫正10°左右内斜视。外直肌徙后7mm,约可矫正10°外斜视。

10 术后处理

1.结膜下注射庆大霉霉素2万U。

2.双眼遮盖1~2d,手术眼遮盖3~5d。

3.眼局部点抗生素及类固醇眼液。

11 述评

1.缝固定缝线时,穿透巩膜引起玻璃体脱出及眼内炎症等。

2.肌肉滑脱。主要是由于缝线过于靠近断端,缝针穿过的巩膜组织太少所致。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