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郁

目录

1 拼音

nèi yù

2 英文参考

internal depress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郁为病证名[1]。指七情所致之郁证[1]。《不居集·诸郁》:“内郁者,七情之郁也。”

4 怒郁

怒郁为病证名[2]。情志三郁之一[2]。《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既无胀满疼痛等证,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暴怒伤肝,或胀或痛者,宜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汤等方;若郁怒化火,更见烦热、吐血、鼻衄等症者,宜用化肝煎;若肝脾受伤而倦怠少食者,宜选用五味异功散、大营煎、归脾汤等方[2]

5 思郁

思郁为病证名[3]。情志三郁之一[3]。因思怨不解所致[3]。《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郁者,……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噎膈、为呕吐,下连肝肾则为带浊、为崩淋、为不月、为劳损。”初起气机郁结者,宜顺气解郁,用和胃饮、沉香降气散、启脾丸等方[3]。郁久变生失血、噎膈、劳损、不月等症者[3]

6 忧郁

忧郁为病证名[4]。情志三郁之一[4]。多因悲忧过度所致[4]。《景岳全书·杂证谟》:“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伤。凡此之辈,皆阳消证也。”“忧郁内伤之治,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以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沉香散。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凡食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

7 悲郁

悲郁为病证名[5]。七情郁证[5]。《类证治裁·郁症》:“悲郁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

8 惊郁

惊郁为病证名[6]。七情郁证之一[6]。见《类证治裁》卷三。《张氏医通·惊》:“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症见短气、自汗、眠多异梦者,宜用温胆汤、远志丸、龙齿清魂散等方[6]。若见胆怯神迷者,宜用人参、枣仁、茯神、龙骨、石菖蒲、南枣、小麦等药[6]。若神乱欲狂者,宜清心温胆汤[6]

9 恐郁

恐郁为病证名[7]。七情郁证之一[7]。恐为肾之志[7]。恐郁,肾精亏损,治宜温肾养精[7]。《类证治裁·郁症》:“恐郁,阳消精怯,八味丸加减,或鹿角胶酒化服。”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6.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