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endogenous wind-evi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ndogenous wind[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ndogenous wi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古病名·内风
内风为古病名[1]。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
5 病机·内风
内风为病机。其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风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风[2]。指由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之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3]。故又称“肝风内动”,“虚风内动”。包括阴虚风动、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息风,濡养荣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
5.1 内风的特点
风性轻扬,善行而数变,四时均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凡临床所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属风的病变。[4]
5.2 内风所导致的疾病
内风主要是肝病变的一种表现,其见症有头晕目眩,四肢抽搐,肢麻、震颤、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其症大多关系于筋、目和精神异常,而肝主藏血,淫精于目,淫气于筋,又和精神活动有关,故风从内生,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临床又称之为肝风内动,诚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常与痰相夹为患,如内有痰火郁结,则更易生风;反之肝风内动,痰浊亦随之上逆,易击现卒中。
5.2.1.1 肝阳化风
病机概要: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潜阳,阳亢化风,风阳盛则灼液为痰,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窍。
主要脉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麻震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细,若卒然昏仆,舌强不语,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
5.2.1.2 热极生风
病机概要:热极生风多由邪热亢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内陷心包,煽动内风所致。
主要脉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热凉肝熄风。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
5.2.1.3 阴(血)虚风动
治疗法则:养血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