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分气丸

目录

1 拼音

mù xiāng fēn qì wán

2 概述

木香分气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木香分气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

木香分气丸

Muxiang Fenqi Wan

3.2 处方

木香192g、砂仁48g、丁香48g、檀香48g、醋香附384g、广藿香48g、陈皮192g、姜厚朴384g、枳实192g、豆蔻48g、醋莪术384g、炒山楂192g、白术(麸炒)192g、甘松192g、槟榔96g、甘草192g

3.3 制法

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辛。

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姜厚朴)。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约125μm(炒山楂)。内胚乳细胞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槟榔)。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

(2)取本品10g,研细,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5g,加甲醇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20ml使溶解,用三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三氯甲烷液,用2%氢氧化钠溶液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氢氧化钠液,加盐酸调节pH值至1~2,用三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三氯甲烷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7 功能与主治

宽胸消胀,理气止呕。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嘈杂、恶心呕吐、暖气吞酸。

3.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3.9 注意

孕妇慎用。

3.10 规格

每100丸重6g

3.11 贮藏

密封。

3.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木香分气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Muxiang Fenqi Wan

4.2 标准编号

WS3-B-0503-91

4.3 处方

木香    192g 砂仁 48g 丁香 48g 檀香 48g 香附(醋炙) 384g 广藿香 48g 陈皮 192g 厚朴(姜炙) 384g 枳实 192g 豆蔻 48g 莪术(醋炙) 384g 楂(炒) 192g 白术(麸炒) 192g 甘松 192g 槟榔 96g 甘草 192g

4.4 制法

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辛。

4.6 鉴别

(1) 取本品,置微镜下观察:石细胞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约125μm。内胚乳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2) 取本品 10g,研细,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5 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 5g,加甲醇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 取鉴别

(2) 项下的供试品溶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溶液20ml使溶液,用氯仿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用2% 氢氧化钠溶液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氢氧化钠液,加盐酸调pH1 ̄2,用氯仿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105℃ 烘约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4.8 功能与主治

宽胸消胀,止胀。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引起的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嘈杂,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气走旁络(岔气疼痛)。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2次。

4.10 注意

孕妇慎用。

4.11 规格

每 100丸重 6g

4.12 贮藏

密封。

5 木香分气丸说明书

5.1 药品类型

中药

5.2 药品名称

木香分气丸

5.3 药品汉语拼音

5.4 药品英文名称

5.5 成份

5.6 性状

5.7 作用类别

5.8 适应症/功能主治

宽胸消胀,理气止呕。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嘈杂、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5.9 规格

每100丸重6克

5.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5.11 禁忌

5.12 不良反应

5.13 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5 药理作用

5.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木香分气丸

6.1 方一

6.1.1 组成

木香、甘松各一两,炙甘草六两,香附十六两,煨莪术八两[1]

6.1.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1]

6.1.3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1]

6.1.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木香分气丸主治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等症。[1]

6.2 方二

6.2.1 组成

木香、丁香皮、炒香附、煨莪术、砂仁、甘草各四两,藿香叶、姜黄、檀香、甘松各一两[1]

6.2.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1]

6.2.3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1]

6.2.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木香分气丸主治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等症[1]

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木香分气丸

7.1 组成

木香、香橼、陈皮、藿香、甘草、甘松各45g,莪术(醋制)、豆蔻、砂仁各60g,枳实(麸炒)、公丁香、郁金、檀香各30g[1]

7.2 制法

上药为细末,水泛为丸[1]

7.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木香分气丸功能顺气化痰。治闪腰岔气,膨闷胀饱,胃痛气闷,消化不良。[1]

7.4 用法用量

每服9g[1]

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之木香分气丸

8.1 组成

木香4两,丁香皮4两,香附子4两(炒,去毛),蓬莪术4两(煨),缩砂仁4两,甘草4两,藿香叶1两,川姜黄1两,檀香1两,甘松(洗)1两。

8.2 制备方法

上晒干,不见火,捣罗为细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之木香分气丸具有宽中顺气,进饮食之功效。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

8.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至30丸,生姜、橘皮汤吞下,不拘时候。脾胃虚弱人最宜服之。

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木香分气丸

9.1 组成

木香1两,甘松(洗去泥)1两,甘草(炙)6两,香附子16两,蓬莪术(煨)8两。

9.2 功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木香分气丸具有宽中顺气,进食之功效。

9.3 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木香分气丸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粒,煎生姜橘皮汤送下,不拘时候。脾胃虚弱人,最宜常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

10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王氏手集》之木香分气丸

10.1 别名

牛皮丸

10.2 组成

青橘皮1两,牵牛(炒令熟)2两,木香1分。

10.3 功效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王氏手集》之木香分气丸可理一切气。

10.4 主治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王氏手集》之木香分气丸主治气逆。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及哯,但无精彩;勿取转,转之则剧。为乳母烦恼忧闷,乳气凝滞所致。

10.5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生姜汤送下。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10.7 附注

牛皮丸(《古今医鉴》卷六)。

11 《普济方》卷一八二之木香分气丸

11.1 组成

木香2钱半,广荗2钱半(炮),甘松2钱半,青皮2钱半(去白),陈皮2钱半(去白),三棱2钱半(炮),砂仁2钱半,丁香2钱半,檀香1钱5分,香附子4钱(炒),甘草1钱半,藿香2钱半。

11.2 主治

《普济方》卷一八二之木香分气丸主治诸气。

11.3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细嚼,生姜汤送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煮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普济方》卷二五三引《德生堂方》之木香分气丸

12.1 组成

香附子1斤,三棱,广荗4两,丁皮4两,甘松(净)4两,檀香4两,甘草1斤,豆粉10两(炒黄色),姜黄3两(研)。

12.2 主治

《普济方》卷二五三引《德生堂方》之木香分气丸主治酒食后胸满气痞。

12.3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细嚼,洒水任下,不拘时候加服。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砂仁四两,杵碎取仁作母,水为丸,如鸡头子大。

12.5 附注

本方名木香分气丸,但方中无木香,疑脱。方中三棱用量原缺。

13 《洪氏集验方》卷五之木香分气丸

13.1 组成

香附子(水浸1宿,捣去黑皮,令净,饭上蒸过1次,焙干称)2两,南木香1钱(面裹,煨),缩砂1分(去壳),甘草半两(炙),京三棱半两(湿纸裹,煨,乘热切,焙),姜黄半两(米泔水浸1宿,切,焙)。

13.2 主治

《洪氏集验方》卷五之木香分气丸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过伤,积滞内停,或多吐逆,胸膈不快,面黄腹急,下利无度。

13.3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饭饮吞下;温熟水亦得。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14 《魏氏家藏方》卷五之木香分气丸

14.1 组成

白附子1两(炮),白豆蔻1两,片子姜黄1两(炮,洗),缩砂仁1两,木香半两(面裹,煨),丁香1两半(不见火),甘草4两(炙)。

14.2 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五之木香分气丸主治脾胃虚寒。

14.3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白汤嚼下。

1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子大。

15 《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之木香分气丸

15.1 组成

木香1两5钱,莪术(醋炙)2两,枳实1两,丁香1两,黑郁金1两,香橼1两5钱,檀香1两,豆蔻(连壳)2两,橘皮1两5钱,藿香1两5钱,甘草1两5钱,甘松1两5钱,砂仁2两。

15.2 功效

《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之木香分气丸具有顺气止呕,宽胸消胀之功效。

15.3 主治

《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之木香分气丸主治肝郁气逆所致的胸膈痞闷,两胁胀痛,恶心呕逆,脘痛气闷,消化不良。

15.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1日2次,温开水送下。

15.5 制备方法

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

15.6 用药禁忌

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孕妇忌服。

16 《宣明论方》卷七之木香分气丸

16.1 组成

陈皮1两(去白),槟榔1两,破故纸2两(炒),木香1两半,黑牵牛12两(炒香熟,取末5两半,余不用)。

16.2 主治

《宣明论方》卷七之木香分气丸主治积滞,癖块不消,心腹痞结,疼痛抢刺,如复杯状。

16.3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1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御药院方》卷三之木香分气丸

17.1 组成

木香、槟榔、青皮(汤浸,去白)、陈皮(汤浸,去白瓤)、姜黄、玄胡、荆三棱(湿纸裹,炮香为度,捶碎)、蓬莪术(炮制)、干生姜、当归(切,炒)、白术、赤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

17.2 主治

《御药院方》卷三之木香分气丸主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两胁膨胀,胸膈注闷,痰嗽喘息,醋心干呕,咽喉不利,饮食不化。

17.3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1日3次。

17.4 加减

秋冬,加丁香。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17.6 用药禁忌

忌马齿,生茄子。

17.7 附注

《杂类名方》有枳壳。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