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目录

1 拼音

mù fú róng yè

2 英文参考

folium hibisci[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木芙蓉叶

木芙蓉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

3.1 别名

芙蓉花叶、拒霜叶、铁箍散[1]

3.2 来源及产地

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叶。除东北、西北外,广布全国各地。[1]

3.3 性味

苦、微辛,微寒[1]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1]

1.治痈疽,疔疮,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带状疱疹,汤火灼伤、跌打肿痛。捣敷或研末调敷。[1]

2.治肺痈。煎服:15~30g。[1]

3.治阑尾炎。鲜品500g,水煎,一日3~5次分服;另用鲜品适量,加食盐少许捣敷患部。[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延胡索酸、芸香苷、氨基酸、鞣质、还原糖、黏液质。

3.6 药理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胃癌细胞有一定敏感性。

4 《*辞典》·木芙蓉叶

4.1 出处

《纲目》

4.2 拼音名

Mù Fú Rónɡ Yè

4.3 别名

拒霜叶(《世医得效方》),芙蓉花叶(《普济方》),铁箍散(《湖南药物志》)。

4.4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叶片,夏、秋二季,剪下叶片,晒干。须经常复晒,存放干燥通风处。

4.5 性状

干燥叶片,有叶柄,粗约0.3厘米,黄褐色;叶片大形,常折叠,叶面灰绿色,叶背淡绿色,脉隆起,枝灰色星状毛。

4.6 性味

辛,平。

①《本草图经》:"味辛,平,无毒。"

②《纲目》:"微辛,平,无毒。"

4.7 归经

《玉揪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4.8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治痈疽焮肿,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痛,跌打损伤。

①《本草图经》:"敷贴肿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疮出头。"

③《纲目》:"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④《玉楸药解》:"清风泄热,凉血消肿。"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接骨。"

4.9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4.10 附方

①治阳疮肿疡,根脚散漫:五倍子一两(微炒),生大黄四钱,秋芙蓉叶六钱。醋一钟入杓内熬滚,投药末搅匀,敷患上留顶,以纸盖之,干则以醋扫之。一方加寒食面五钱。阴疽以及皮色不变、脓肿无头者,不可敷。(《疡医大全》吴氏铁箍散)

②治阳疮红焮,收根束毒:芙蓉叶(秋采)六钱,榆面二两,生大黄五钱,皮硝一两。研细,葱汁、童便调敷留顶,不特收束根脚,初起敷之可消。(《疡医大全》芙蓉膏)

③治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涂四围,其毒自不走散。(《简便良方》铁井阑)

④治缠身蛇丹(带状疱疹):木芙蓉鲜叶,阴干研末,调米浆涂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⑤治汤火灼疮:油调荚蓉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赤眼肿痛:荚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飞鸿集》清凉膏)

⑦治小儿患锁喉:芙蓉叶捣汁,和鸡蛋煎成小块,贴囟门及肚脐。(《岭南采药录》)

⑧治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鲊蘸食。(《世医·得效方》)

⑨治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二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简便单方》)

⑩治小儿惊风肚痛及急惊风:木芙蓉嫩叶,捣烂,和入鸡蛋煎熟作饼,贴儿脐上,冷则随换。(《岭南采药录》)

4.11 临床应用

①治疗局部化脓性感染

取木芙蓉叶、花晒干,研粉过筛,加凡士林调制成1:4软膏,外敷患处(已溃者敷四周);亦可制成纱条用作疮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疖、痈、蜂窝织炎、乳腺炎、深部脓肿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溃排脓。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并发症。

②治疗烫伤

用木芙蓉叶1斤(鲜叶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叶枯焦,过滤去渣,摊于消毒敷料上,或制成芙蓉叶膏纱布外敷,每日换药1次。治疗133例,烫伤面积最小为1%,最大为30%,多数为Ⅰ~Ⅱ°。除少数患者由于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药及抗菌素治疗外,均单用外敷。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68天。芙蓉膏对烫伤具有收敛作用,能促使创面渗出液吸收,分泌物减少;用药后局部凉爽舒适、能迅速止痛。创面愈合很少瘢痕,无副作用。

③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芙蓉叶晒干粉碎,过80号筛,将细粉用鸡蛋清调匀,涂于油纸上,贴于患处,外用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2次,直至肿消。经治16例,用药后平均2~3天体温降至正常,4~6天肿胀消退;并发睾丸炎3例,平均10天治愈。平均住院7.5天。

4.12 摘录

《*辞典》

5 木芙蓉叶药典标准

5.1 品名

木芙蓉叶

Mufurongye

HIBISCI MUTABILIS FOLIUM

5.2 来源

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干燥。

5.3 性状

本品多卷缩、破碎,全体被毛。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圆状心形,宽10~20cm,掌状3~7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有钝齿。上表面暗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脉7~11条,于两面突起。叶柄长5~20cm。气微,味微辛。

5.4 鉴别

(1)本品粉末暗黄绿色或灰绿色。非腺毛较多,单生或星状簇生,单细胞,长圆锥形,有的略弯曲,直径10~15μm。红棕色色素团粒,类圆形,较多,散在于薄壁细胞中。黏液细胞类圆形,无色或浅棕色,直径60~80μm,表面具辐射状细密的纹理。草酸钙簇晶,直径15~20μm,单个散在或多个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气孔不定式,多破碎。

(2)取本晶粉末0.5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5ml使溶解,用三氯甲烷20ml振摇提取,弃去三氯甲烷液,水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25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芙蓉叶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芦丁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用4%醋酸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丙酮(15:2:3:7)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5 检查

5.5.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5.5.2 总灰分

不得过14.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四氢呋喃-0.3%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59nm。理论板数按芦丁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芦丁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16μg的溶液,即得。

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无水芦丁(C27H30O16)不得少于0.070%。

5.7 饮片

5.7.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丝或切碎,干燥;或研粉。

5.7.2 性味与归经

辛,平;归肺、肝经。

5.7.3 功能与主治

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治痈疽焮肿,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痛,跌打损伤。

5.7.4 用法与用量

10~30g。外用适量。

5.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5.8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