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Mingmu Dihuang Wa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ingmu dihuang pil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ngmu dihuang wa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1033 | 90 | 明目地黄丸 | 蜜丸 | 9g | 丸 | 1.0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034 | 90 | 明目地黄丸 | 蜜丸 | 54g | 瓶 | 5.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5 | 90 | 明目地黄丸 | 蜜丸 | 60g | 瓶 | 5.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6 | 90 | 明目地黄丸 | 蜜丸 | 90g | 瓶 | 8.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7 | 90 | 明目地黄丸 | 蜜丸 | 120g | 瓶 | 11.0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8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10.7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039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0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30g | 袋 | 5.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1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36g | 瓶 | 6.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2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7.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3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54g | 瓶 | 9.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4 | 90 | 明目地黄丸 | 水蜜丸 | 120g | 瓶 | 20.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5 | 90 | 明目地黄丸 | 浓缩丸 | 200丸 | 瓶 | 11.6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046 | 90 | 明目地黄丸 | 浓缩丸 | 120丸 | 瓶 | 7.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7 | 90 | 明目地黄丸 | 浓缩丸 | 192丸 | 瓶 | 11.2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8 | 90 | 明目地黄丸 | 浓缩丸 | 240丸 | 瓶 | 13.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9 | 90 | 明目地黄丸 | 浓缩丸 | 360丸 | 瓶 | 20.4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中成药明目地黄丸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1]。具有滋肾,养肝,明目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明目地黄丸的部颁标准。
5 《审视瑶函》卷五方之明目地黄丸
5.1 组成
熟地黄四两,生地黄(酒洗)、山药、泽泻、山茱萸(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茯神(乳蒸)、当归身(酒洗)、五味子各二两[2]。
5.2 用法用量
5.3 功效与主治
6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
6.1 方名
6.2 组成
怀生地(酒洗)4两,熟地4两,知母(盐水炒)2两,黄柏(酒炒)2两,菟丝子(酒制),独活1两,甘枸杞2两,川牛膝(酒洗)3两,沙苑蒺藜3两(炒)。
6.3 功效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具有生精养血,补肾益肝,祛风明目之功效。
6.4 主治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主治翳膜遮睛,羞涩多泪,并治暴赤热眼。
6.5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夏月用淡盐送下,余月酒送下。
6.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7 附注
方中菟丝子用量原缺。
7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之明目地黄丸
7.1 方名
7.2 组成
熟地5两,萸肉2两,泽泻1两,丹皮1两半,茯神2两(去木),山药3两(炒),当归、川芎1两,麦冬3两(去心),石斛3两。
7.3 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之明目地黄丸主治肝肾不足,两目昏暗,脉虚者。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滚水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7.6 各家论述
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故两目昏暗,视物不明焉。熟地补肾养肝,萸肉涩精秘气,丹皮凉血退阴火,山药补脾益真阴,当归养血以荣肝,川芎活血以欣木,泽泻泻湿热,茯神安神志,麦冬清心润燥,石斛平热滋阴也。蜜丸下,使肝肾两滋则精血自足而上奉于目,目暗无不自明矣。此补肾养肝兼清湿热之剂,为肝肾不足,两目昏暗之专方。
8 《饲鹤亭集方》之明目地黄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饲鹤亭集方》之明目地黄丸主治男女肝肾两亏,风邪外乘,热气上攻,畏日羞明,瞳神散大,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内生翳障,及时眼之后,久不还元,一切目疾。
8.4 用法用量
每服3-4钱,淡盐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蜜丸5分,水法6分。
8.6 附注
9 《医学心悟》卷四之明目地黄丸
9.1 方名
9.2 组成
生地(酒洗)1斤,牛膝2两,麦冬6两,当归5两,枸杞子3两。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开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用甘菊花8两熬膏,炼蜜为丸。
10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明目地黄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生地288两,熟地288两,枳壳(炒)72两,防风72两,牛膝54两,杏仁(去皮,炒)36两,石斛24两,黄柏48两,知母48两,菊花72两,丹皮36两。
10.3 功效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明目地黄丸具有滋阴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
10.4 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明目地黄丸主治阴虚肝热,风火上攻,目涩多泪,云翳遮睛,昏花不明。
10.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1日2次,温开水送下。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钱。
11 《中药成方配本》之明目地黄丸
11.1 方名
11.2 组成
熟地8两,萸肉4两,淮山药4两,丹皮(酒炒)3两,茯苓3两,泽泻(盐水炒)3两,当归3两,白芍3两,杞子3两,白菊花3两,白蒺藜3两,石决明(水飞)4两。
11.3 功效
11.4 主治
《中药成方配本》之明目地黄丸主治肝肾两亏,目涩羞明,迎风流泪,视物模糊。
11.5 用法用量
每次2钱,开水吞服,1日2次。
11.6 制备方法
12 明目地黄丸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
Mingmu Dihuang Wan
12.2 处方
熟地黄160g、酒萸肉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枸杞子60g、菊花60g、当归60g、白芍60g、蒺藜60g、煅石决明80g
12.3 制法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制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12.4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
1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山药)。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熟地黄)。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酒萸肉)。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泽泻)。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壁厚,波状弯曲,层纹清晰(枸杞子)。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4~34μm,外壁有刺,长3~5μm,具3个萌发孔(菊花)。纤维直径15~35μm,壁厚,微木化,有大的圆形纹孔(白芍)。果皮纤维木化,上下层纵横交错排列(蒺藜)。不规则团块暗灰色,不透明,加酸后产生气泡(煅石决明)。
(2)取本品水蜜丸18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24g,剪碎。加乙醚10ml使湿润,加石油醚(30~60℃)40ml,超声处理15分钟,静置过夜,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加热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剪碎,加硅藻土5g,研匀,烘干。加正己烷3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1g,加正己烷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剪碎,加硅藻土4g,研匀。加乙醇5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2.7 含量测定
12.7.1 酒萸肉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2.7.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四氢呋喃—乙腈—甲醇—0.05%磷酸溶液(1:6:3: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6nm;柱温为40℃。理论板数按马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2.7.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马钱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12.7.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研碎,取1.3g,精密称定;或取小蜜丸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混匀,取1.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为250W,频率为33kHz)15分钟使溶散,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4g,内径为1cm)上,用40%甲醇50ml洗脱,收集流出液及洗脱液,蒸干,残渣用50%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2.7.1.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酒萸肉以马钱苷(C17H26O10)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3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22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2.0mg。
12.7.2 牡丹皮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理论板数按丹皮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500。
1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丹皮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μg的溶液,即得。
1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研碎,取0.5g,精密称定;或取小蜜丸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混匀,取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2.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牡丹皮以丹皮酚(C9H10O3)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5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4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3.6mg。
12.7.3 芍药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2.7.3.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500。
12.7.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2.7.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牡丹皮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25ml,蒸干,残渣加水25ml,微热使溶解,放冷,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2.7.3.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白芍和牡丹皮以芍药苷(C23H28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8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6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5.4mg。
12.8 功能与主治
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1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12.10 规格
大蜜丸 每丸重9g
12.11 贮藏
密封。
1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明目地黄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3.1 剂型
13.2 拼音名
mingmu Dihuang Wan
13.3 标准编号
WS3-B-1755-94
13.4 处方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枸杞子 60g 菊花 60g 当归 60g 白芍 60g 蒺藜 60g 石决明 (煅) 80g
13.5 制法
以上十二味,将熟地黄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 小时,第二次 2 小时,第三次1 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 膏;取山茱萸、牡丹皮、白芍、菊花、当归 40g 、蒺藜、枸杞子以70%乙醇为溶剂,泽 泻以45%乙醇为溶剂,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分别浸渍24小 时后,进行渗漉,收集合并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 膏;取山药、茯苓、石决明及当归 20g 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各清膏混匀,制成浓缩丸, 干燥,打光,即得。
13.6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的浓缩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
13.7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 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 240μm,针晶直径2~8μm 。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
(2) 取本品 2g,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气泡,此气遇氢氧化钙试液,即发生浑浊;再 加水2ml,搅拌,滤过,滤液用氨试液调节至弱碱性,加草酸铵试液1 滴,即生成白色沉 淀。
13.8 检查
13.9 功能与主治
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 流泪。
13.10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8~10 丸,一日3 次。
13.11 规格
每8 丸相当于原生药 3g
13.12 贮藏
密封。
14 明目地黄丸药品说明书
14.1 药品类型
14.2 药品名称
14.3 药品汉语拼音
14.4 药品英文名称
14.5 成份
14.6 性状
14.7 作用类别
1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14.9 规格
14.10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次。
14.11 禁忌
14.12 不良反应
14.13 注意事项
1.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2.感冒时不宜服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平时有头痛,眼胀,虹视或青光眼等症状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4.15 药理作用
1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