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炒红娘

目录

1 拼音

mǐ chǎo hóng niáng

2 概述

米炒红娘子为红娘子的炮制品。米炒红娘子宋代已有,见《圣济总录》。红娘子为蝉科昆虫黑翅红娘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的干燥虫体[1]。米炒红娘子表面老黄色,臭气轻微[1]。米炒后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1]。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1]。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1]

3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1]

元代有去头、足、翅(《世医得效方》)制法[1]

明代有粳米炒(《普济方》);面炒(《本草原始》);去头足,水略润,同糯米微火炒透熟,去米另研(《仁术便览》)等炮制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米炒等[1]

净红娘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等杂质[1]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将米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净红娘子拌炒,至米呈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摊晾[1]

每100kg红娘子,用米20kg[1]

注意事项:红娘子能分泌毒液,刺激皮肤发泡,故在捕捉或炮制时宜带防护用品;同时炮制后的米宜妥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1]

4 米炒红娘子的性状

生红娘子为去除头、足、翅的干燥躯体,形似蝉而较小[1]。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两侧有2个大形斑块,呈朱红色;可见鞘翅残痕[1]。体轻,质脆,有特殊臭气[1]。味辛[1]

米炒红娘子表面老黄色,臭气轻微[1]

5 红娘子的性味归经

红娘子味苦、辛,性平;有毒[1]。归肝经[1]

味苦、辛,平[2]。有毒[2]。归心、肝、胆经[2]

味苦,性平,有毒。(《全国中草药汇编》)

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中华本草》)。

6 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

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癣疮疡。(《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中华本草》)

红娘子功在活血破瘀,攻毒散结[2]

1.治血瘀经闭,不孕,腰痛,及淋巴结结核,炒、炙后研末入丸、散,1~3g[2]

2.治瘰疬,癣疮研末作饼敷贴[2]

红娘子具有攻毒,通瘀破积的功能[2]

生红娘子毒性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可解毒蚀疮[2]。用于瘰疬结核,疥癣恶疮[2]

米炒红娘子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2]。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2]。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2]

7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作用

红娘子味苦、辛,性平;有毒[2]。归肝经[2]。具有攻毒,通瘀破积的功能[2]。生红娘子毒性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可解毒蚀疮[2]。用于瘰疬结核,疥癣恶疮[2]

米炒后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2]。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2]。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2]

8 米炒红娘子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按毒剧药管理[2]

9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