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

目录

1 拼音

máo náng yán

2 英文参考

folliculitis[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毛囊炎

毛囊炎(folliculitis)为整个毛囊浅部或深部的细菌感染[1]。以炎性丘疹或脓疱为主要表现[1]。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为本病的诱因[1]

3.1 毛囊炎的病因

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为本病的诱因[1]。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抓搔,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物质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皮肤经常接受磨擦等刺激,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3.2 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3.3 毛囊炎的诊断

1.初期表现为粟粒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顶部逐渐形成小脓疱,散在分布,可有痛感[1]

2.好发于头、面、四肢及外阴等部位[1]

3.浅部毛囊炎愈后不留下瘢痕,深部感染可形成瘢痕及造成永久性脱发[1]

4.皮损多在1周左右消退[1]

3.4 需要与毛囊炎鉴别的疾病

毛囊炎需与痤疮、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相鉴别[1]

3.5 毛囊炎的治疗

毛囊炎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局部皮肤摩擦损伤[1]

3.5.1 内治法

皮损泛发者可口服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1]

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3.5.2 外治法

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酌情选用以下方药:10%硫磺炉甘石洗剂、10%鱼石脂酒精、复方新霉素软膏、5%白降汞软膏、氯霉素亚砜剂外搽。

可外用1%红霉素软膏或1%磺胺嘧啶银软膏,一日2次[1]

对于疖肿明显者,可用鱼石脂外敷[1]

注意:局部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1]

3.5.3 物理疗法

除急性炎症期外,可采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3.5.4 慢性反复病例的处理

慢性反复病例需检查有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1]

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4 中医·毛囊炎

中医学根据毛囊炎的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湿热内蕴,外受热邪,熏蒸肺系,蕴结肌肤,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本病。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外感热毒;或因皮肤不洁,复遭风毒侵袭,风外搏结所致。

4.1 毛囊炎的中医治疗

4.1.1 方药治疗

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4.1.2 外治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5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4-23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