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

目录

1 拼音

máo gèn

2 英文参考

crowfootRanunculus acr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 buttercup

a crowfoot[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中医大辞典》·毛茛

毛茛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

3.1 别名

毛建草、老虎脚迹草、野芹菜、起泡草[1]

3.2 来源及产地

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的全草[1]。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1]

3.3 性味

辛,温,有毒[1]

3.4 功能主治

退黄,截疟,平喘,止痛,消肿[1]。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以下各症:黄疸,敷列缺或内关穴;疟疾,敷大椎或内关穴(发作前3~6小时用);哮喘,敷大椎或肺俞穴;风湿关节痛,敷疼痛关节附近穴位;鹤膝风,敷膝眼穴[1]。敷治后局部皮肤有灼热感或起泡时即应除去,用消毒纱布覆盖[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毛茛苷,水解得原白头翁素[1]

3.6 药理作用

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抑制作用[1]。接触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内服则可引起剧烈胃肠炎[1]。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回肠收缩有对抗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茛

4.1 拼音名

Máo Gèn

4.2 别名

鱼疔草、鸭脚板、野芹菜、山辣椒、老虎脚爪草、毛芹菜、起泡菜

4.3 来源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以带根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4.4 性味

辛、微苦,温。有毒。

4.5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止痛,退翳,截疟,杀虫。用于胃痛,黄疸,疟疾,淋巴结结核,翼状胬肉、角膜云翳,灭蛆、杀孑孓。

4.6 用法用量

胃痛:鲜品捣烂敷胃俞、肾俞等穴位,局部有灼热感时弃去;黄疸:外敷手臂三角肌下;疟疾:于发作前6小时敷大椎穴,局部有灼热感时弃去,如发生水泡用消毒纱布覆盖;淋巴结结核:敷局部;翼状胬肉、角膜云翳:敷手腕脉门处,左眼敷右,右眼敷左,双眼敷双手,至起水泡止,然后挑破水泡,外敷消炎药防止感染。

4.7 注意

一般不作内服。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毛茛

5.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5.2 拼音名

Máo Gèn

5.3 英文名

Japanese Buttercup Herb, Herb of Japanese Buttercup

5.4 别名

水茛、毛建、毛建草、猴蒜、天灸、毛堇、自灸、鹤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脚迹、老虎脚迹草、火筒青、野芹菜、辣子草、辣辣草、烂肺草、、三脚虎、水芹菜、扑地棕、翳子药、一包针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R.acris L.var.japonicus(Thunb.)Maxim.;R.japonicus Thunb.var.latissimus Kitag.]

采收和储藏:一般栽培10个月左右,即在夏末秋初7-8月采收全草及根,洗净,阴干。鲜用可随采随用。

5.6 原形态

毛茛,多年生草本,高3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具分枝,中空,有开展或贴伏的柔毛。基生叶为单叶;叶柄长达15cm,有开展的柔毛;叶片轮廓圆心形或五角形,长及宽为3-10cm,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中央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形或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片不等2裂,两面被柔毛,下面或幼时毛较密;茎下部叶与基生叶相同,茎上部叶较小,3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最上部叶为宽线形,全缘,无柄。聚伞兵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两性,直径1.5-2.2cm;花梗长达8cm,被柔毛;萼片5,椭圆形,长4-6mm,被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mm,宽4-8mm,黄色,基部有爪,长约0.5mm,蜜槽鳞片长1-2mm;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5mm,花托短小,无毛;心皮多数,无毛,花柱短。瘦果斜卵形,扁平,长2-2.5mm,无毛,喙长约0.5mm。花、果期4-9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路边、水沟边草丛中或山坡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西藏除外)。

5.8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日温在25℃生长最好。喜生于田野、湿地、河岸、沟边及阴湿的草丛中。生长期间需要适当的光照,忌土壤干旱,不宜在重粘性土中栽培。

2.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7-10月果实成熟,用育苗移栽或直播法。9月上旬进行育苗,播后覆盖少许草皮灰及薄层稻草,浇透床土,一般1-2星期后出苗,揭去稻草。待苗高6-8cm时,进行移植。按行株距20cm×15cm定植。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在高温高湿季节偶尔少数植株发生病毒,使受害叶片黄萎,发病时可立即拔除病株。虫害有地老虎咬断幼苗,可用毒饵诱杀。

5.9 性状

性状鉴别 茎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柔毛。叶片五角形,长达6cm,宽达7cm,基部心形。萼片5,船状椭圆形,长4-6mm,有白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6-11mm。聚合果近球形,直径4-5mm。

5.10 化学成份

全草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及其二聚物白头翁素(anemonin)。

5.11 药理作用

毛莨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浸剂或煎剂在1:100以上浓度时在试管内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1.抗菌: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霉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对链球菌(1:60000),大肠杆菌(1:83000-33000)、白色念珠菌(1:100000)都有抑制作用。

2.抗组胺作用:喷雾呼入1%原白头翁素,可降低豚鼠因吸入组胺而致的支气管痉挛窒息的死亡率;并可使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组胺的小鼠免于死亡。豚鼠离体支乞管灌流实验证明;1%原白头翁素能对抗0.01%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先用1%白头翁素后,在1-2小时内可全防止致痉量的组胺对支气管的痉挛作用。1%原白头翁素可拮抗组胺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5.12 性味

辛;温;有毒

5.13 归经

肝;胆;心;胃经

5.14 功能主治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5.15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煎水洗。

5.16 注意

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5.17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子和姜捣腹,破冷气。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癣癞。

3.《江西民间草药》:治偏头痛,眼生翳膜,黄疸,鹤膝风。

4.《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刺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5.《重庆草药》:治鱼口及蛇咬伤。

5.18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