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

目录

1 拼音

màn xìng bí dòu yán

2 英文参考

chronic sinusitis[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为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持续较长时间[1]。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单鼻窦炎中,以上颌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转化为慢性的。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按临床的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4~6星期而不得全愈者,即成为慢性鼻窦炎了。慢性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鼻漏"。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多而呈脓性粘液、头昏痛、精力涣散、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此病大多因外感而急性发作并出现发冷发热、周身酸痛、颧及额部午后痛疼,定时定位,准确无误。中医认为,这是"胆移热于脑"未治而邪结所致,此病迁延未愈,还可影响脾气的升降失常,而出现肠胃道症状。

慢性鼻窦炎的炎证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故在服用内服药的同时,滴鼻治疗是不可缺少的。慢性鼻窦炎,病情顽固从来认为治疗困难,但也并不是不治之症。虽然无严重后果,但因病情缠绵,往往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痛等胃肠疾病,以及心悸、失眠多虑、易怒、幻觉、幻想等精神系统症状。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鼻窦炎治疗时间长。长期流鼻涕或张口呼吸,可致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本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彻底积极的治疗急性鼻窦炎,涕多鼻塞时万万不可用力擤鼻。

3.1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3.2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

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

3.3 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鼻阻塞及阻塞、嗅觉有改变,鼻腔分泌物是增多,头痛;头昏。

鼻腔粘膜有肿胀,鼻道有分泌物,中鼻道有息肉、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

后鼻孔检查,有息肉,鼻甲及中隔后端粘膜有充血、肿胀、肥厚或分泌物附着。

上颌部牙齿有病变、鼻窦区有压痛。

3.4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

3.4.1 诊断要点

1.有反复鼻窦炎发作史[1]

2.单侧或双侧鼻塞[1]

3.多有黏脓涕[1]

4.反复发作的头痛[1]

5.嗅觉减退[1]

6.查体见鼻黏膜充血肥厚,鼻腔可见多发白色、透明的息肉样物以及黏脓涕[1]

7.鼻窦部X线片及CT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1]

3.4.2 病史

注意有无慢性鼻阻塞及阻塞的程度,嗅觉有无改变,鼻腔分泌物是否增多,了解其性状及引流与时间或体位的关系,有无头痛;头昏,询问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时间、体位的关系,有无牙齿疾病史或其他慢性病史,经过何种治疗、效果如何。

3.4.3 检查

①鼻腔检查,注意粘膜有无肿胀,鼻道有无分泌物,中鼻道有无息肉、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观察脓液流出的部位,必要时可充分收缩鼻腔粘膜后,作体位引流检查。

②后鼻孔检查,注意有无息肉,鼻甲及中隔后端粘膜有无充血、肿胀、肥厚或分泌物附着。

③注意上颌部牙齿有无病变、鼻窦区有无压痛。

④鼻窦透照检查及上颌窦穿刺检查。

⑤鼻窦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作鼻窦冠状位CT检查。

3.5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同急性鼻窦炎[1]。如鼻窦阻塞因素明显,则需要手术治疗并辅以围手术期鼻腔局部和全身药物治疗[1]

3.5.1 抗菌药物

可选用针对球菌的药物[2]。首选青霉素,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可选用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3]。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3]。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避免链球菌可能导致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3]

还可以应用其他抗菌药物[3]

3.5.2 减充血剂

1%麻黄碱滴鼻液,一次每鼻孔2~4滴,一日3~4次,应用7天以内[3]。麻黄碱滴鼻液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日,否则,可产生“反跳”现象,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3]

3.5.3 理疗

理疗(超短波、透热等)。鼻窦变压置换疗法。

3.5.4 上颌窦穿刺冲洗

如系上颌窦炎,可定期作上颌窦穿刺冲洗,洗后注入消炎药液。慢性上颌窦炎,每周穿刺两次,经5次冲洗脓液无改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5.5 手术治疗

除去阻碍鼻窦引流的原因,如摘除鼻息肉、切除肥厚之中鼻甲、矫正偏曲之鼻中隔等。

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鼻窦开窗或根治手术。有条件者均行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手术。

3.6 慢性鼻窦炎患者日常保健

慢性鼻窦炎的病人由于病程日久,常伴有全身不适及容易烦躁等表现,居住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冬季气温变化不应太大,注意休息,坚持治疗。小儿患病应按时用药。患者应多做低头、侧头动作,以利鼻窦内脓涕排出。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脓涕,保持鼻腔通畅。

1、禁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品,戒除烟酒。

2、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积极治疗慢性鼻炎。

3、工作环境粉尘、污染较重的地方,应戴口罩,避免细菌进入鼻腔。

4、加强体格锻炼,抓紧治疗同时并存的慢性病。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5、积极预防感冒,在上呼吸道感染期及时治疗,因为“上感”治疗不彻底,常是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的诱因。

6、注意不用力擤鼻,脓涕多者可先滴药、再擤鼻,以免单个鼻窦炎因擤鼻不当,将脓涕压入其他鼻窦而导致多个鼻窦发炎。

4 中医·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属于中医鼻渊范畴。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又名脑渗或脑漏,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和某些鼻炎[4]

针刺治疗急、慢性鼻窦炎有一定疗效[4]。方药可在苍耳子散、辛夷散基础上辨证加减。

嗅觉异常或嗅觉过敏,多属神经或精神因素所致,原发病治愈后,嗅觉多可恢复[4]

4.1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病机

肺开窍于鼻,鼻渊的发生与肺受邪有关;或因胆经郁热,上犯清窍而引起[4]

4.1.1 肺经风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循经上犯,灼伤鼻窦,酿成痰浊;或风热之邪袭表犯肺所致[4]

4.1.2 胆经郁热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指出胆经郁热也是本病的原因之一[4]

4.2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4.2.1 肺经风热

4.2.1.1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粘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咯痰,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4]

4.2.1.2 证候分析

风热袭肺犯鼻,病在初期,热势不甚,故涕多白粘或微黄[4]。风热灼伤鼻窦,涕滞鼻道,伤及粘膜,故粘膜充血、鼻甲肥大。肺失清肃,肺卫失宣,故出现咳嗽咯痰、脉浮数等表证[4]

4.2.1.3 针灸治疗

[4]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尺泽、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随证配穴:眉棱骨痛者,加攒竹。咳嗽频者,加天突、风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尺泽可刺络出血。

方义:取手太阴经子穴尺泽、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宣肺清热。迎香位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以利鼻通窍。配风池疏风解表。

4.2.2 胆经郁热

4.2.2.1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鼻塞头痛,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伴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可见嗅觉缺失,鼻粘膜充血明显,且肿胀,鼻腔内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4]

4.2.2.2 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蕴结鼻窦,熏腐粘膜,故见涕黄而浊、量多有臭味、香臭不闻[4]。热灼鼻窍,故肿胀红赤。胆火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鼻塞头痛,并有身热口渴、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热象[4]

4.2.2.3 针灸治疗

[4]

治法:泻热利胆,疏通鼻窍。以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风池、侠溪、上迎香、上星、印堂

随证配穴:兼有目眩头痛者,加头临泣、百会。头昏头沉挟湿者,加三阴交、阴陵泉。鼻渊日久不愈者,可用小艾炷灸印堂、囟会、上星、百会、迎香等穴。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上迎香、上星、印堂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风池为胆经穴,侠溪为足少阳之荥穴,两穴清胆利鼻。取督脉的上星及近处的上迎香、印堂,通经活络而利鼻窍。

4.3 慢性鼻窦炎的其他疗法

4.3.1 耳针疗法

内鼻、肾上腺、额、肺、屏间。每次选取2~3穴,重刺激,留针20~30min,或埋揿针3~5日[4]

4.3.2 穴位注射

肺俞、印堂、迎香、禾髎。每次选2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ml,或复合维生素B12注射液0.3~0.5ml,隔日1次[4]

4.3.3 三棱针疗法

上星、迎香、巨髎、瞳子髎、少商。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数滴,隔日1次。用于实证[4]

4.3.4 头针疗法

取额中线或额旁一线,沿皮刺1寸,隔日1次[4]

4.4 医案

梁××,男,18岁。患者鼻涕多,冬季为脓性涕,鼻塞不通3年,有时头昏头痛。检查:鼻粘膜暗红色,轻度水肿。X线摄片:双侧上颌窦透明度减低,沿窦壁内缘可见一层致密阴影。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上颌窦炎(鼻渊)。治法:疏风清热,化浊开窍。取上迎香用点刺法,针后打喷嚏,并由鼻孔流出数滴血,当即通气,再针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隔日1次。共针9次症状消失。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针灸集锦)

5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5-296.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5.
  3. ^ [3]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29.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5-2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