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针疗法

目录

1 拼音

mái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needle-embedding therap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 needle 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1]。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临床操作时,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2]。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可横刺;如用揿针,则直刺[2]。若无不适,即可以胶布固定[2]。据情留置1~7天,夏季宜酌减,以防感染[2]。留置期间可嘱患者自行按压,以加强刺激[2]。本法对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胃痛、神经衰弱等疗效较优[2]

4 原理

皮内针刺入皮内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刺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传入中枢后,通过皮肤内脏的反射作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抑制病理性兴奋灶。皮内埋针不但能够持续刺激巩固疗效,而且还能防止疾病复发,促使疾病痊愈。

5 皮内针疗法的优点

皮内针疗法留针期间不影响患者睡眠、工作和生活,同时节省患者频繁往返医院的时间和精力,特别适合畏针、怕针的患者,是一种疗效好、易被大家接受的新疗法。

6 适应范围

皮内针是久留针的一种发展,故临床上常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面痛、牙痛、肩痛、胃痛、痛经等痛证,及咳嗽、哮喘、不寐、高血压等慢性病。

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窦炎、咽炎等。

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

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

妇产科疾病:痛经、经期头痛、产后癃闭、产后及术后功能性腹胀等。

其它:急性浅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便秘、带状疱疹等。

7 操作

当前使用的皮内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使用时用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沿皮下平行埋入0.5~1厘米,然后用一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入方向粘贴固定。揿针型又称图钉型,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使用时用镊子夹持揿针针柄或揿针中心拐角处,对准穴位直压进入,使揿圈平附于皮肤上,然后用方块形小胶布粘贴固定。除用皮内针外,0.5寸毫针也常作为埋针工具。埋针法在临床应用较广,主要用于一些需要浅刺、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反作的疼痛性疾病。

8 注意事项

① 关节附近及胸腹部不宜埋针。因关节活动及胸腹呼吸时,可产生疼痛。

② 埋针后,若患者感觉疼痛,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③ 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以免感染。

④ 热天汗出较多时,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感染。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