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目录

1 拼音

lù róng

2 英文参考

cornua cervi pantotrichum[朗道汉英字典]

Corn Cervi Pantotrichum[朗道汉英字典]

pilos antler[朗道汉英字典]

pilos deer horn[朗道汉英字典]

cornua cervi pantotrichum[朗道汉英字典]

antler,pilo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 cervi parv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airy deerhor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uro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lose antl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lous antl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elve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ilose antl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鹿茸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ilose antl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1]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雄体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2]

7 产地

鹿茸主产东北及河北、北京等地[2]

8 性味归经

鹿茸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经[2]

9 鹿茸的功效与主治

鹿茸具有壮肾阳,补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2]

鹿茸治精亏血虚,眩晕,耳鸣,耳聋,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寒崩漏带下,宫冷不孕,阴疽[2]

鹿茸治小儿发育不良,筋骨痿软,行迟,齿迟,囟门不合:研末吞服,1~2.5g[2]

鹿茸为眼科常用补阳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肾阳亏虚或精血不足所致的目昏视暗、胞虚如球、冷泪长流等。可与菟丝子、枸杞子、人参、熟地黄等配伍。

10 鹿茸的化学成分

鹿茸含硫酸软骨素A、雌酮,还含多量骨胶原、蛋白质,灰分中含钙、磷、镁[2]

鹿茸乙醚提取物含胆甾醇及其酯类。还含尿嘧啶、次黄嘌呤、肌酐、脂肪酸、多胺类等[2]

11 鹿茸的药理作用

鹿茸精系鹿茸的醇提取物,含有25种氨基酸,其中以脯氨酸、赖氨酸及丙氨酸为最多,为良好强壮剂,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减少疲劳[2]

鹿茸能促进生长发育和溃疡与创口的愈合[2]

鹿茸能增加免疫功能[2]

家兔服用鹿茸粉末或注射鹿茸浸膏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数增加[2]

中等剂量鹿茸增加冠脉流量,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输出量增加,大剂量时心脏抑制,血压下降[2]

鹿茸提取物可增强免疫功能,抗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等[2]

亦有报道称鹿茸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2]

12 鹿茸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

鹿茸

Lurong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12.2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12.3 性状

12.3.1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12.3.2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12.4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1,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加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l: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2.5 鹿茸饮片

12.5.1 炮制

12.5.1.1 鹿茸片

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人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

12.5.1.2 鹿茸粉

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

12.5.2 性味与归经

甘、咸,温。归肾、肝经。

12.5.3 功能与主治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12.5.4 用法与用量

1~2g,研末冲服。

12.5.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12.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