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目录

1 拼音

lù jiǎo

2 英文参考

antler[朗道汉英字典]

buckhorn[朗道汉英字典]

cornua cervi[朗道汉英字典]

hartshorn[朗道汉英字典]

antl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 cerv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a cerv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eerhor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artshor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ghor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nu Cerv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er ho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ntl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鹿角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来源

鹿角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1]

鹿角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 phus L.雄体已骨化的角[2]

5 产地

鹿角主产东北及河北、北京等地[2]

6 性味归经

鹿角味咸,性温;入肝、肾经[2]

7 鹿角的功效与主治

鹿角具有温补肝肾,活血消肿的功效[2]

鹿角治肾阳不足,阳痿,滑精,腰膝酸痛,崩漏,乳汁不下:煎汤内服,6~15g;研末服,3~5g[2]

鹿角治阴证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内服并醋磨涂[2]

8 鹿角的化学成分

鹿角含骨胶原(内含氨基己糖)、氨基酸、磷酸钙、磷酸镁及氯化物等[2]

9 鹿角的药理作用

鹿角提取物能增加心脏搏出量[2]

10 鹿角制剂

鹿角胶 ;鹿角霜

11 鹿角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鹿角

Lujiao

CERVI CORNUS

11.2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

11.3 性状

11.3.1 马鹿角

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气微,味微咸。

11.3.2 梅花鹿角

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11.3.3 鹿角脱盘

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11.4 浸出物

取供试品横切片约10g,粉碎成中粉,混匀,取约4g,精密称定,置烧杯中,加水9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1小时(随时补足减失的水量),趁热滤过,残渣用热水10ml洗涤,滤过,合并滤液,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11.5 鹿角饮片

11.5.1 炮制

洗净,锯段,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

11.5.2 性味与归经

咸,温。归。肾、肝经。

11.5.3 功能与主治

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11.5.4 用法与用量

6~15g。

11.5.5 贮藏

置于燥处。

11.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