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脑鸡苏丸

目录

1 拼音

lóng nǎo jī sū wán

2 概述

龙脑鸡苏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龙脑鸡苏丸

3.1 别名

鸡苏丸

3.2 处方

柴胡、木通(二药以沸汤同浸一、二宿,绞汁)、阿胶珠、炒蒲黄、人参各二两,麦门冬四两,黄芪一两,薄荷一斤,炙甘草一两半,生地黄(另研)六两[1]

柴胡(要真银州者)2两(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1-2宿,绞汁后入膏),木通2两(锉,同柴胡浸),阿胶2两(炒微燥),蒲黄2两(真者,微炒),人参2两,麦门冬(汤洗,去心,焙干)4两,黄耆(去芦)1两,鸡苏(净叶)1斤(即龙脑薄荷也),甘草(炙)1两半,生干地黄末6两(后入膏)。

柴胡(要真银川者)60克(锉,同木通以沸汤100毫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木通(锉,同柴胡浸)阿胶(炒微燥)蒲黄(真者,微炒)人参各60克 麦门冬(汤洗,去心,焙干)120克 黄耆(去芦)30克 鸡苏(净叶)500克 甘草(炙)45克 生干地黄末(后入膏)180克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以好蜜二斤,先煮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搅拌,时时入绞下的柴胡、木通汁,慢火熬膏,再加前药末,和丸,豌豆大[1]

上除别研药后入外,并为细末,将好蜜2斤先炼1-2沸,然后下生干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前木通、柴胡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将其余药末同和为丸,如豌豆大。

3.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龙脑鸡苏丸主治虚劳烦热,消渴惊悸(以上人参煎汤送下);肺热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以上麦门冬煎汤送下);血淋,热淋,劳淋,气淋(以上车前子煎汤送下);及胃热口臭,肺热喉腥,脾瘅口甜,胆瘅口苦等症[1]

除烦解劳,消谷下气,清热理血,散胸中郁热,凉上膈,解酒毒,聪耳明目,开心益智。主肺热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热淋,劳淋,气淋,消渴,惊悸,胃热口臭,肺热喉腥,脾疸口甜,胆疸口苦。

3.5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热水送下[1]

每服20丸,嚼破热水下,不嚼亦得。虚劳烦热,消渴惊悸,煎人参汤下;咳嗽唾血,鼻衄吐血,将麦门冬(汤浸去心),煎汤下,并食后、临卧服之。惟血崩下血,诸淋疾,皆空腹时服。治淋用车前子汤下。

3.6 附注

鸡苏丸(《普济方》卷五十八引《如宜方》)。

3.7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少阳药也。肺本清肃,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见诸证。薄荷辛凉,轻扬升发,泻肺搜肝,散热理血,故以为君;生地黄凉血,炒蒲黄止血,以疗诸血;柴胡平肝解肝热,木通利水降心火,麦冬、阿胶润燥清肺,参、耆、甘草泻火和脾。此亦为热而涉虚者设,故少佐参、耆也。

3.8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4 《元戎》卷五方之龙脑鸡苏丸

4.1 组成

鸡苏叶(龙脑薄荷是也),黄耆2两,麦门冬(去心)4两,甘草1两半,黄连1两,干地黄6两(为末),人参2两,木通2两,新蒲黄2两,阿胶(炒焦)2两,柴胡(银州鼠尾红色者)2两(锉,同木通沸汤半升,浸1日夜,绞取汁)。

4.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西路好蜜2斤余,先炼1-2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者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火紧,焦了;然后将余药末为丸,如豌豆大。

4.3 功效主治

《元戎》卷五方之龙脑鸡苏丸功在除劳解热,下气散郁,清神爽气,润肺开心,益志滋肝,补肾,令人身强体轻,耳目聪明,利膈,化热痰,去膀胱中积热。主治肺热咳血,心热惊悸,脾胃热口甘吐血,肝胆热气出口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痢、五淋、血崩。

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白汤送下。虚劳烦热,栀子汤送下;肺热,黄芩汤送下;心热悸动恍惚,人参汤送下;唾咯衄血,去心麦门冬汤送下;脾胃热,赤芍药、生甘草汤送下;肝热,防风汤送下;肾热,黄柏汤送下。以上诸证,并食后、临卧服。治五淋及妇人血崩漏下,车前子汤送下;茎中痛,蒲黄、滑石各1钱,温水调下;室女虚劳,寒热潮作,煎柴胡、人参汤送下;痰嗽者,生姜汤送下;气逆者,橘皮汤送下。

4.5 附注

《兰台轨范》有黄芩,无黄耆。

5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龙脑鸡苏丸

5.1 组成

龙脑(研)1分,鸡苏1两,甘草1两(炙),乌梅1两(用肉),紫苏叶1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白梅半两(用肉),人参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分,麝香1钱(研),甜消(研)1钱。

5.2 制备方法

上为末,再同研匀,炼沙糖为丸,如鸡头子大。

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龙脑鸡苏丸主治上膈虚热,咽干。

5.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人参汤嚼下。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