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阴虚肺热证

目录

1 拼音

gē xuè ·yīn xū fèi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lung 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咯血·阴虚肺热证(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lung heat[1])是指阴虚内热,灼伤肺络,以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咯血证候[1]

4 咯血·阴虚肺热证的症状

咯血·阴虚肺热证患者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2][3]

5 证候分析

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阴虚肺热,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少。火热灼肺,损伤肺络,故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阴虚津乏,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阴虚火旺,则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3]

6 咯血·阴虚肺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咯血·阴虚肺热证治宜滋阴润肺,宁络止血[3]

6.2 方药治疗

6.2.1 方药

咯血·阴虚肺热证可用百合固金丸[备注]百合固金丸(《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生地黄、熟地黄、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甘草、玄参、桔梗加减治疗。本方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肺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备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3]

6.2.2 单方验方

天门冬丸(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天门冬30克,甘草、茯苓、阿胶各15克,杏仁、贝母各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姜氏支扩方(姜春华验方)处方:野百合9克,蛤粉9克(包),百部9克,麦冬9克,天门冬9克,白及15克。水煎服。

三黄花蕊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降香12克,花蕊石12克。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咯血·阴虚肺热证患者建议食用百合、麦冬、阿胶、当归、白芍、猪肺等[3]

6.3.2 推荐食疗方

[3]

1.生津茶(《中国食疗大全》):青果5个打碎,黄梨1只去皮,鲜芦根2根,与菊花10g,麦冬10g,鲜藕10片煎汁,代茶饮。

2.百合粥(《本草纲目》):鲜百合50g,洗净去皮,粳米洗净,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半熟加入百合,再熬成粥。

3.沙参心肺汤(《中国食疗大全》):北沙参15g,玉竹15g洗净,包纱布。猪心、肺洗净,挤尽血水,与沙参、玉竹同煮,加入料酒、葱,武火煮沸,文火熬熟。

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2个(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适用于各型咳血。

5.百合沙参玉竹炖水鸭:百合、北沙参、玉竹各30克,水鸭1只(去毛脏),加适量水共煲烂熟,加盐调味分次服食。适用于阴虚肺热之复发。

6.4 针灸治疗

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阴虚火旺加百劳、然谷。

7 关于咯血

咯是指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咳是呼吸器官受刺激而引起一种反射作用;嗽古代与咳同义。咯血(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咳血(见《严氏济生方》)、嗽血(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实际经常混谈。

咳血为病名[4]。血证之一。又称嗽血(见《症因脉治·嗽血论》)[4]。《中医药学名词》作咯血[4][5]。是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的表现[5]。血由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5]。咳血由肺络受损所致[5]。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故邪气犯肺,使肺失清肃则为咳嗽,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5]

咳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5]

《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

《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咳血即嗽血。”

《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

《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

《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

咳血可见于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5]

详见咳血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6-97.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5-10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