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

目录

1 拼音

lìn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rangu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rangu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淋证(stranguria[1][2])为病名[3][4]。又称淋沥[4]。是指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4][4]

淋证的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二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应与淋证进行鉴别的病证有癃闭、尿血、尿浊等。[5]

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与劳淋六种类型,在辨证时,除要辨明不同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个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针灸治疗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缓解疼痛。对尿路中、下段结石,针刺后排石效果较好,而尿路上段和肾盂、肾盏部位的结石则应采取综合疗法。若淋证并发严重感染,肾功能受损,或查知结石体积较大,针灸难以奏效,则采用其他疗法。患膏淋、劳淋而气血虚衰者,应适当配合中药以补气养血。[6][6]

各种淋证之间,彼此又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在转归上,一是虚实的相互转化,在不同淋证之间和同一淋证的本身都存在这种情况。二是各种淋证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可二种淋证或虚实同时并见。认识这种转化,对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6]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类似六淋证候者,可参考淋证施治[6]

4 古人论述

淋之名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淋閟”,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的“淋秘”。《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说明淋病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主证。

5 淋证的症状

以小便频急短涩、淋沥痛涩,甚或小腹胀满为主症[6]

6 淋证的病因

淋证多因膀胱湿热或肾虚,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6]

淋证的病因,《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认为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亦认为“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后世医家认为本病多由于热积膀胱,但亦有由于气郁及肾虚而发。《景岳全书·淋浊》篇说:“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证治要诀·淋闭》篇说:“气淋,气郁所致。”[6]

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6]。主要因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6]。也有因年老体弱,肾虚不固,或虚火灼络所致者[6]

6.1 膀胱湿热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若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若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6]

6.2 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浑浊,则为膏淋;肾阴亏虚,虚火灼络,尿中夹血,则为血淋。[6]

6.3 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财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此属气淋的实证,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为气淋的虚证。所以《医宗必读·淋证》篇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6]

7 淋证的病机

淋证的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6]

8 淋证的分类

淋证的分类,《中藏经》已有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寒淋、热淋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亦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按之临床实际,热淋、气淋均属常见,故现在临床上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等类型[6][6]。并有暴淋、卒淋、顽淋不痛、肝热淋滞、精髓枯淋等[7]

9 诊断要点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淋证之基本特征,诊断的主要依据。

2、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各种淋证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现:

(1)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灼热,尿时灼痛。

(2)血淋:尿血而痛。

(3)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

(4)膏淋:小便涩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5)气淋:脘腹满闷胀痛,小便涩滞,尿后余沥不尽。

(6)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痛坠及尻。

3、实验室尿液检查,可见异常;X线摄片,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等。

10 类证鉴别

淋证需与下列病证相鉴别:

10.1 癃闭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7]

10.2 尿血

血淋和尿血都以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为共有的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尿痛的有无,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7]

10.3 尿浊

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7]

11 淋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时应在区别各种不同淋证的基础上,审察证候的虚实。一般说来,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以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为主,久病多虚,病在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主。同一种淋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病机并非单纯划一,如同一气淋,既有实证,又有虚证,实证由于气滞不利,虚证缘于气虚下陷,一虚一实,迥然有别。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湿热下注,热盛伤络者属实,由于阴虚火旺,虚火灼络者属虚。再如热淋经过治疗,有时湿热尚未去尽,又出现肾阴不足或气阴两伤等虚实并见的证候。[7]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伤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虎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所以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类。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7]

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方论》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按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薰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7]

11.1 热淋

热淋(heat stranguria[7][7])是指以起病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尿黄为主要表现的淋证[7][7]。热淋因湿热蕴结下焦而成[8]

热淋·湿热下注证(heat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8])是指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以小便频急,淋漓灼热涩痛,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淋证候[8]

热淋·阴虚湿热证(heat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damp-heat[8])是指阴液亏虚,湿热内阻,以尿频不畅,解时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淋证候[8]

11.1.1 热淋的症状

小便频数、急促、短少、涩滞不畅,尿道灼热刺痛,尿色深黄或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8][8][9][9]

热淋甚者尿出有血[9]

11.1.2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不利: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是热淋的主要病机,故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腰为肾之府,若湿热之邪侵犯于肾,则腰痛拒按;若湿热内蕴,邪正相争,可见寒热起伏、口苦、呕恶;热甚波及大肠,则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之象。[9][9][9]

11.1.3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9][9]

11.1.4 热淋的方药治疗

11.1.4.1 方一

可用八正散[备注]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灯芯。方中萹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以通淋利湿;大黄、山栀、甘草梢以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备注]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以和解少阳。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9]

11.1.4.2 方二

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萹蓄、瞿麦、金银花、连翘各15克,栀子、木通各12克,滑石、车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克,大黄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11.1.4.3 中成药

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11.1.4.4 单方验方

(1)地榆大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地榆30克,大黄、白茅根、川萆薢、瞿麦各15克,石榴皮12克,牡丹皮、黄柏、石苇、白槿花各9克,琥珀6克(冲服),甘草5克。水煎服。

(2)柴芩汤(严泽润《湖北中医杂志》)1986.1)处方:柴胡、黄芩、车前草、石苇、六一散各30克。水煎服。

11.1.5 热淋的饮食疗法

11.1.5.1 推荐食材

竹叶、莲子心、水牛角、萹蓄、栀子、蒲公英、茯苓、薏苡仁、冬瓜皮等[9]

11.1.5.2 推荐食疗方

1.金苓莲瓜汤:金银花15g,茯苓(打碎)30~60g,莲藕500g,蒲公英30g,带皮冬瓜500g。先将茯苓和蒲公英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将煎煮后的汁液滗出放人锅内,放入莲藕煎煮15分钟后入冬瓜和金银花再煎煮15分钟,以喝汤为主。可经常食用至病愈。[9]

2.金英茶:金银花10g,蒲公英15g,泡水代茶饮。[9]

3. 车前草煲猪小肚:鲜车前草60克(干品30克),猪小肚2个,加清水煲烂,饮汤食肚肉。

11.1.6 热淋的针灸治疗

11.1.6.1 方一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和俞募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穴。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阴陵泉通利小便,疏通气机。因肝之脉络阴器,故取肝经荥穴行间,以泻热而定痛。[9]

随证配穴:寒热口干、便秘甚者,加刺支沟、合谷[9]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9]

11.1.6.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加合谷、昆仑、外关[9]

11.1.7 热淋的艾灸疗法

[10]

选穴:太溪、膀胱俞、血海、合谷、外关。

灸法:太溪艾条温和灸,15分钟,其余穴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小便恢复正常为止。

11.2 石淋

石淋(stony strangury)为病名[11]。诸淋之一[11]。又称砂淋(《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沙石淋(见《世医得效方》卷第八)。是指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为淋证[12]。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12]。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12]

石淋·下焦湿热证(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12])是指湿热蕴积下焦,以腰腹绞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12][12]

石淋·下焦瘀滞证(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n lower jiao[12])是指下焦血瘀气滞,以腰痛发胀,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解时不畅,舌紫暗或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12][12]

石淋·肾气虚证(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qi deficiency pattern[12])是指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以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则颜面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12][12]

石淋·肾阴虚证(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12])是指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以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12][12]

石淋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结石[12]

11.2.1 石淋的症状

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痛引少腹,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12][12][12]

11.2.2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日久成石: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如砂粒较大,阻塞尿路,则尿时突然中断,并因阻塞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中带血;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久则阴血亏耗,伤及正气,或为阴虚,或为气虚,而表现为虚实挟杂之证,阴虚者,腰酸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气虚者,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12][12][12]

11.2.3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12]

清热利尿,通淋排石[12]

11.2.4 石淋的方药治疗

11.2.4.1 方一

可用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作为主方,本方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并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如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如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虚亏者,宜二神散[备注]二神散(《杂病源流犀烛》):海金砂、滑石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合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12]

11.2.4.2 方二

主方:石苇散(李用粹《证治汇补》)加减处方:石苇、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克,金钱草、滑石各30克,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克、生地黄15克。兼发热者,加蒲公英30克、黄柏、大黄各12克。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克。

11.2.4.3 中成药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11.2.4.4 单方验方

金龙排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鸡内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钱草、滑石、白芍各30克,怀牛膝、广地龙各12克,火硝6克(冲服),硼砂4克(冲服),茯苓15克,泽泻、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

11.2.5 石淋的饮食疗法

11.2.5.1 推荐食材

车前子、车前草、金钱草、鸡内金、蒲公英、槐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12]

11.2.5.2 推荐食疗方

1.通淋排石汤:车前子15~30g,小蓟16~30g,生甘草梢10g,鸡内金15~30g,藕节100g,冬瓜皮50g,将以上食物放人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12]

2.清热茶:金银花10g,槐花10g,泡水代茶饮。[12]

3. 金钱苡仁茶:金钱草50克,薏苡仁60克,鸡内金20克,水煎取汁,加适量白糖代茶饮用。

11.2.6 石淋的针灸治疗

11.2.6.1 方一

[12]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

随证配穴:结石而致腰腹急痛甚者,加刺水沟。阴虚者,加刺肾俞、太溪。气虚者,加刺足三里、气海。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具有通淋排石止痛之功。

11.2.6.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12]。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12]

11.2.7 艾灸疗法

[12]

选穴:委阳、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三阴交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可以配合排石药与针灸治疗。

11.3 气淋

气淋(stranguria due to disturbance of qi[12]、qi strangury[12])又名气癃[13]。是指以小腹胀满,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为主要表现的淋证[13][13]

11.3.1 气淋的症状

气淋患者尿有余沥结涩不通[13]。可见排尿无力,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小腹坠胀,面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等症状[13][13]

肾气虚所致者,老人多见,排尿艰涩而余沥不尽;气滞所致者,小便涩滞而少腹满痛[13]

实证患者: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13][13]

虚证患者: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眺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13][13]

11.3.2 证候分析

脾肾气虚,下焦不畅:少腹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情志怫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脉沉弦为肝郁之征。此属气淋之实证。如病久不愈,或过用苦寒疏利之品,耗伤中气,气虚下陷,故见少腹坠胀,气虚不能摄纳,故尿有余沥。面色㿠白,舌淡,脉虚细,均为气血亏虚之征。此属气淋之虚证。[13][13][13]

11.3.3 气淋的方药治疗

11.3.3.1 治法

气淋患者实证治宜利气疏导,虚证治宜补中益气[13]

11.3.3.2 方一

气淋患者实证可用沉香散[备注]沉香散(《金匮翼》):沉香、石苇、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味治疗,方中沉香、橘皮利气;当归、白芍柔肝;甘草清热;石苇、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通肝气;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治疗,用以补益中气。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怀牛膝治疗,用以益气养血,脾肾双朴。[13]

11.3.3.3 方二

主方:沉香散(尤在泾《金匮翼》)加味处方:沉香、陈皮各10克,当归、白芍各12克,石苇、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久病气虚,不能摄纳,尿有余沥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1.3.3.4 方三

气淋治宜清热利气,用沉香散(《金匮翼》: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减。有气滞不通和气虚无力之分。气滞者小便涩痛而脐下胀满特甚,用沉香散、瞿麦汤、石苇散等方。气虚者小腹坠胀,尿出无力而常有余沥不尽,用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加杜仲、牛膝等。[13]

11.3.3.5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久病气虚患者。

11.3.4 气淋的饮食疗法

11.3.4.1 治法

气淋患者治宜健脾益肾,通利小便[13]

11.3.4.2 推荐食材

气淋患者建议食用党参、黄精、黄芪、橘皮、小茴香、枸杞子、桑椹、山药、车前草、薏苡仁等[13]

11.3.4.3 推荐食疗方

[13]

1.黄枣党汤:黄精15~30g,陈皮15g.大枣6~8枚,党参15g,冬瓜皮5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参枣茶:党参10g,大枣5枚,泡水代茶饮。

11.3.5 气淋的针灸治疗

11.3.5.1 方一

[13]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秩边透水道。

随证配穴: 实证者,加刺肝俞、期门、间使。虚证者,加刺关元、足三里、脾俞。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实证可泻,虚证可补。

11.3.5.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13]。气淋之气滞者加肝俞、太冲[13]

11.3.6 气淋的艾灸疗法

[13]

选穴:膀胱俞、太冲、阴陵泉、气海、脾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愈后巩固1个疗程。

11.4 血淋

血淋(stranguria due to hematuria[13]、hematuric strangury[13])为病名[14]。是指以溺血而痛为主要表现的淋证[14][14]。热伤血络所致[14]

《医宗必读·淋证》论血淋有血热、血冷、血虚、血瘀之不同[14]。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14]

《圣济总录·血淋》:“下焦受热,则气不宣通,故溲便癃闭而成淋也。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于胞中,与溲便俱下,故为血淋也。”

血淋可见于西医的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结石、结核、肿瘤等疾病[14]

11.4.1 血淋的症状

血淋患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较重,舌苔黄,脉滑数[14]

血淋实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挟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14][14]

血淋虚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14][14]

11.4.2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脉络:湿热下注膀胱,热盛伤络,迫血妄行,以致小便涩痛有血;血块阻塞尿路;故疼痛满急加剧;如心火亢盛,则可见心烦,苔黄,脉数,为实热之象。病延日久,肾阴不足,虚火灼络,络伤血溢,则可见尿色淡红。涩痛不明显,腰膝酸软,为血淋之虚证。[14][14][14]

11.4.3 治法

血淋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14]

11.4.4 血热

11.4.4.1 症状

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血色鲜红,脉有力[14]

11.4.4.2 治法

治宜凉血清热[14]

11.4.4.3 方药治疗
11.4.4.3.1 方一

血热者可选用小蓟饮子、导赤散、琥珀散等方[14]

11.4.4.3.2 方二

血热者可用小蓟饮子[备注]小蓟饮子(《严氏济生方》):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合导赤散[备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进行治疗。方中小蓟草、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小蓟草可重用至30克,生地以鲜者为宜;木通、竹叶降心火、利小便;栀子清泄三焦之火;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而能走达茎中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14]

11.4.4.4 针灸治疗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14]

选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血海、三阴交。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三阴交、血海可清利湿热,凉血止血。[14]

随证配穴:加刺少府、劳宫[14]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实证宜泻[14]

11.4.5 血冷

11.4.5.1 症状

血冷者,尿出血色晦暗,面色枯白,脉沉迟[14]

11.4.5.2 治法

宜温下元[14]

11.4.5.3 方药治疗

用金匮肾气丸、生料鹿茸丸、汉椒根煎服,或地髓汤送服附子八味丸[14]

11.4.6 血虚

11.4.6.1 症状

血虚者,尿出时涩痛不甚,尿色淡红,脉虚数[14]

11.4.6.2 方药治疗
11.4.6.2.1 治法

血虚者宜滋阴补血为主[14]

11.4.6.2.2 方一

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合益元散,或六味地黄丸加减[14]

血虚有热,则宜用知柏八味丸[14]

11.4.6.2.3 方二

血虚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以滋阴清热,并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草等以补虚止血。[14]

11.4.6.3 方三

主方:小蓟饮子(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加减处方:小蓟、藕节、滑石各30克,生地黄、茅根20克,蒲黄、赤芍、牡丹皮、木通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肾阴亏虚,火旺伤络尿血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各15克,茯苓、知母、黄柏、牡丹皮、泽泻各12克,旱莲草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11.4.6.4 针灸治疗

治法: 滋阴清热,补虚生血[14]

选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血海、三阴交。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三阴交、血海可清利湿热,凉血止血。[14]

随证配穴:加刺复溜、太溪,或加足三里、气海[14]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证宜补[14]

11.4.7 血瘀

11.4.7.1 症状

血瘀者,尿出阴中痛如刀割,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硬满,脉沉弦或数[14]

11.4.7.2 治法

治宜活血通淋[14]

11.4.7.3 方药治疗

选用一味牛膝膏、桃红四物汤、代抵当丸等方[14]

血瘀者可用小蓟饮子[备注]小蓟饮子(《严氏济生方》):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合导赤散[备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进行治疗。方中小蓟草、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小蓟草可重用至30克,生地以鲜者为宜;木通、竹叶降心火、利小便;栀子清泄三焦之火;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而能走达茎中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14]

11.4.8 常用中成药

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每日3次。

11.4.9 血淋的针灸治疗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加血海、三阴交[14]

11.4.10 血淋的饮食疗法

11.4.10.1 治法

血淋治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14]

11.4.10.2 推荐食材

血淋患者建议食用小蓟、藕节、淡竹叶、栀子、白茅根、蒲公英等[14]

11.4.10.3 推荐食疗方

[14]

1.小藕英花汤:小蓟18~30g,藕节50~100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四味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代荼饮。

2.白藕竹草粥:白茅根15~30g,藕节50~100g,淡竹叶15g,生甘草梢10g,蒲公英15~3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

11.5 膏淋

膏淋(stranguria due to chyluria[14]、unctuous strangury[14])又名肉淋[15]。是指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为主要表现的淋证[15][15]

膏淋可见于西医的乳糜尿、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患[15]

11.6 膏淋·湿热下注证

膏淋·湿热下注证(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15])是指湿热之邪侵及膀胱,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尿频急淋漓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膏淋证候[15]

膏淋·脾虚气陷证(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qi collapse and spleen deficiency[15])又称膏淋·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神疲乏力,头晕食少,腹胀便溏,或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膏淋证候[15]

膏淋·肾阴虚证(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15])是指肾阴亏虚,以淋出如脓,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昏乏力,遗精,质嫩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膏淋证候[15]

膏淋·肾阳虚证(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15])是指肾阳亏虚,以淋出如脂,腰膝酸软,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膏淋证候[15]

11.6.1 膏淋的病因

膏淋多因肾虚不固或湿热蕴蒸下焦所致[15]

11.6.2 膏淋的症状

膏淋实证患者: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15][15][15]

膏淋虚证患者: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15][15][15]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证治要诀·淋闭》:“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精液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此即膏淋。”

11.6.3 证候分析

实证是湿热蕴结下焦的表现:湿热下注,气化不利,脂液失于约束,故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等实证。[15][15][15]

虚证是脾肾两虚(以脾虚为主)的表现:如日久反复不愈,肾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故见淋出如脂,形瘦、头昏乏力、腰酸膝软等虚证。[15][15][15]

11.6.4 膏淋的方药治疗

11.6.4.1 方一

膏淋实证治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膏淋虚证治宜补虚固涩[15]

膏淋实证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备注]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加减治疗。方中萆薢、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芯、丹参以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挟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15]

膏淋虚证可用膏淋汤[备注]膏淋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黄、党参、白芍。方中党参、山药补脾;地黄、芡实滋肾;龙骨、牡蛎、白芍固涩脂液。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合七味都气丸[备注]七味都气丸(《医宗已任篇》):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益气升陷,滋肾固涩。[15]

11.6.4.2 方二

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程锺龄《医学心悟》)加减处方:萆薢30克,石苇20克,黄柏12克,车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莲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肾虚下元不固者,可选用膏淋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党参、山药各30克,熟地黄、芡实、白芍、菟丝子、山萸肉各15克,龙骨、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11.6.4.3 方三

膏淋的治疗宜补益脾肾,固涩脂液为主[15]。方用鹿角霜丸、菟丝子丸、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15]

膏淋因湿热蕴蒸下焦所致者[15]。尿出时灼热,涩痛较虚症明显[15]。《医碥·淋》:“膏淋,湿热伤气分,水液浑浊,如膏如涕如米泔。”治宜清利湿热为主[15]。方用萆薢饮、八正散、海金沙散等[15]

11.6.4.4 中成药

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11.6.4.5 单方验方

乳糜尿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石苇、萹蓄、萆薢、刘寄奴、鸡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黄各12克,红花10克。水煎服。

11.6.5 膏淋的饮食疗法

11.6.5.1 实证
11.6.5.1.1 治法

膏淋实证食疗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15]

11.6.5.1.2 推荐食材

膏淋实证患者建议食用车前子、茯苓、莲子心、小蓟、藕节、白茅根等[15]

11.6.5.1.3 推荐食疗方

[15]

1.小藕莲车汤:小蓟15~30g,蒲公英15~30g,藕节50~100g,车前子15~3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小英花茶:小蓟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0g,泡水代茶饮。

11.6.5.2 虚证
11.6.5.2.1 治法

膏淋虚证食疗宜补虚固涩[15]

11.6.5.2.2 推荐食材

膏淋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党参、山药、芡实、牡蛎、黄芪、大枣等[15]

11.6.5.2.3 推荐食疗方

[15]

1.实山参:汤芡实I5~30g,山药50~100g,党参15g,茯苓50~10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二黄茶:黄精15g,黄芪15g,泡水代茶饮。

11.6.6 膏淋的针灸治疗

11.6.6.1 方一

[15]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泻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肾俞、命门、阴陵泉、三阴交穴。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肾俞、命门补肾固涩。三阴交、阴陵泉实者分清泌浊;虚者滋补脾肾,以达补虚固涩之功。

随证配穴:小便混浊如膏者,加灸气海俞、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实证宜泻,虚证宜补。

11.6.6.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15]。膏淋加灸气海俞、百会[15]

11.7 劳淋

劳淋(stranguria due to overstrain[15]、overstrain strangury[15])是指以经常腰部酸痛,全身倦怠,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为主要表现的淋证[15]。即淋证之遇劳即发者[16]。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16]

劳淋可见于西医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16]

11.7.1 劳淋的症状

小便不畅,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细弱。[16][16][16]

11.7.2 证候分析

脾虚为主,兼有肾虚:诸淋日久,或过服寒凉,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以致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遇劳即发。气血不足,故舌淡脉弱。[16][16][16]

11.7.3 治法

健脾益肾[16]

11.7.4 劳淋的方药治疗

11.7.4.1 方一

可用无比山药丸[备注]无比山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山药、肉苁蓉、熟地黄、山茱萸、茯神、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泽泻、杜仲、牛膝加减。方中山药、茯苓、泽泻以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苁蓉以益肾固涩。[16]

如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可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陷。如肾阴亏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可配合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以滋阴降火。[16]

肾阳虚衰者,可配合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以温补肾阳,或用鹿角粉3克,分二次吞服亦佳。[16]

11.7.4.2 方二

无比山药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巴戟天12克,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五味子6克,肉苁蓉15克,党参15克,北芪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肾阴亏虚者,可配合知柏地黄丸。

肾阳虚衰者,可配合右归丸。

11.7.4.3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健脾益肾。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利气疏导。

11.7.5 劳淋的饮食疗法

11.7.5.1 推荐食材

劳淋患者建议食用山药、茯苓、菟丝子、杜仲、乌梅、五味子、黄精、黄芪、党参、茯苓、薏苡仁、牡蛎粉、大枣、大豆等[16]

11.7.5.2 推荐食疗方

[16]

1.黄山党健脾汤:黄精15~30g,山药50~100g,党参15g,枸杞子15~30g,藕节50~10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黄枸茶:黄精15g,枸杞子15~30g,泡水代茶饮。

11.7.6 劳淋的针灸治疗

11.7.6.1 方一

[16]

选穴:以背俞穴、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脾俞、肾俞、胃俞、中极、命门、关元、足三里穴。中极为膀胱募穴,可疏利膀胱气机而通淋。劳淋多因脾肾两虚,脾俞、肾俞补益脾肾。关元、命门强壮肾元。足三里、胃俞健中州,强生化之源。

随证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中极用泻法,余穴用补法。

11.7.6.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16]。劳淋加百会、气海、足三里[16]

11.7.7 劳淋的艾灸疗法

[16]

选穴:神阙、气海、中极、膏肓、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应坚持长期施灸,可配合中药针灸治疗。

11.8 各类淋证之间的鉴别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诸淋所共有。但各种淋证,又有其特殊的症状[16]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

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血淋:溺血而痛。

气淋: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热淋:小便灼热刺痛。

劳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11.9 各种淋证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淋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实证的热淋、气淋、血淋可以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也可转化为实证的热淋、气淋、血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的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亦同样存在。如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之间的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可转化为血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再并发热淋、血淋。认识淋证的各种转化关系,对临床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有实际指导意义。[16]

12 淋证的其他疗法

12.1 耳针疗法

12.1.1 方一

膀胱、肾、交感、枕、肾上腺。强刺激,每次取2~4穴,留针20~30min,每日1次。[16]

12.1.2 方二

取膀胱、肾、下脚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选2~4穴,中强刺激[16]

12.2 皮肤针疗法

三阴交、曲泉、关元、曲骨、归来、水道、腹股沟、夹脊(14~21椎)。用皮肤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循经叩打,以皮肤红润为度。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16]

12.3 艾灸对症治疗

淋证常伴有腹痛、便秘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16]

12.3.1 腹痛

选穴:天枢、阿是穴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局部红晕温热为度,腹痛消失即止。

12.3.2 便秘

选穴:支沟、丰隆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便秘消失后巩固5~6次。

13 淋证的预防调护

(1)淋证预防主要是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等。

(2)石淋应嘱患者多做跑跳动作,以促进排石[16]

(3)饮食宜清淡,应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和肥腻煎炸食品,宜吃赤小豆粥、藕粉、莲子、苹果等食物[16]

(4)应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

14 淋证的预后

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一般说来淋证初起,多较易治愈,但少数热淋、血淋,有时亦可湿热弥漫三焦,温热传入营血,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重危证候。淋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以转为劳淋,导致脾肾两虚,甚则脾胃衰败,肾亏肝旺,肝风上扰,而出现头晕肢倦,恶心呕吐,不思纳食,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抽筋等证候。至于血淋日久,尿血缠绵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体瘦削,或见少腹有肿块扪及,此乃气滞血瘀,进而导致癥积形成。临证时在处方中,可佐以化瘀软坚之法,选用丹参、蒲黄、赤芍、红花、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山慈姑、夏枯草之类。[16]

15 医案

黄×,女,60岁,尿频、尿急、尿痛1周,加重2日。1周前,少腹坠痛,小便结胀,随即小便频数,一昼夜20余次,伴腰酸、尿痛、尿急、发热,服四环素等药治疗,症状略见好转;近2日,症状加剧,且感下腹坠胀,尿道口烧痛。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脓液(++),上皮细胞少许。诊断:尿路感染。针刺: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穴,中等刺激,留针20min,每日1次。1次后少腹坠痛,尿急、尿痛、尿频减轻,24h小便10余次。继针上穴,6次针治后症状基本消除,10次针治后痊愈。(针灸临床实践)

仇某,男,46岁,经理。自述于1年前出现少腹坠胀,小便带有白色黏液。病史:病史1年,因过度疲劳全身乏力,头昏脑涨,小便时黄浊,后段有白色黏液,尿道发热刺痛,继而出现阳痿,肠鸣腹泻,泻下稀黄色水样便。辨证:为膏淋虚证。治则:补气益肾,化浊利水。取穴: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大肠俞,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加艾条施灸,隔日针灸1次,治疗3次后,小便清亮,白色黏液明显减少;7次后小便淋浊已基本消失,大便成形,阳痿亦明显好转。针后嘱患者每晚临睡前艾条温和灸气海、天枢、关元、足三里,2周后复诊,已痊愈。[16]

16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日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丹溪心法·淋》:“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

《证治汇补·下窍门》:“劳淋,遇劳即发,痛引气街,又名虚淋。”

1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4.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3-238.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0-103.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3.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0.
  9.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2-95.
  10. ^ [10]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
  12. ^ [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1.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