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沥

目录

1 拼音

lín lì

2 英文参考

dribbling urin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淋沥为病症名。1.淋证;2.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

4 淋证·淋沥

淋沥为病症名。即淋证。[1]

淋证为病症名。又称淋沥。指以小便频急短涩、淋沥痛涩,甚或小腹胀满为主证的一类病症。多因膀胱湿热或肾虚,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临床上常依病因及症候的不同,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等类型。热淋者,湿热下注,小便频数热痛,尿色黄赤、小腹坠胀,或伴寒热。石淋者,又称砂淋,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血淋者,热伤血络,尿中带血,热涩刺痛。气淋者,肾气虚所致者,老人多见,排尿艰涩而余沥不尽;气滞所致者,小便涩滞而少腹满痛。膏淋者,脾肾两虚,清浊不分,尿如米泔,或如膏脂,排尿涩痛不畅。劳淋者,过劳伤及脾肾,久淋不愈,遇劳则发,小便涩而淋沥。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多属本病范畴,可参考本条施治。针灸治疗: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热淋加合谷、昆仑、外关;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血淋加血海、三阴交;气淋之气滞者加肝俞、太冲;气淋之气虚者加灸气海、水道;膏淋加灸气海俞、百会;劳淋加百会、气海、足三里。耳针:取膀胱、肾、下脚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选2~4穴,中强刺激。[1]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

5 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淋沥

淋沥为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见浊、精浊条。本证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