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

目录

1 拼音

lǐng dǎo zhě

2 英文参考

a leader

a conductor

领导者是群体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协调、指挥者;群体目标的制定者。领导者既可以是一个群体,又可以是一个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者的内涵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特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而他们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社会要求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者根本行为的规范。以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领导者优劣的最根本的尺度。

3 领导者的权力

领导者的权力指领导者实施领导、履行职责的法定职权,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种支配力量。领导者凭借其权力所带来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制约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发挥其功能的基本保证、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本条件。领导者的权力由与领导者的职位相应的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监督控制权等构成;是由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有关部门的决议、命令所直接确定的。它体现着个人与国家、集体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随意更改的私人间的契约,具有不可违抗的约束力是有限度的,即任何领导者都必须在法律或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在社会主义主义条件下,领导者的权力的实质是为了实现领导职能,履行领导责任的一种工作条件或手段。领导者的权力必须从属于其责任,并为其责任服务,绝不允许以权谋私。

4 领导者的能力

4.1 领导者的行政管理能力

领导者的行政管理能力指领导者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计划、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大量实际事务的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专门能力之一,是各种领导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重要素质。

领导者的行政管理能力应包括:

(1)规划能力。即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使领导活动始终协调有序,忙而不乱,朝着原定的目标前进。

(2)组织能力。一是建立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建立各种全局性的管理方法;二是"因事用人"。

(3)指挥能力。使所有人员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3)协调能力。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人员之间齐心协力、许多局部工作有机衔接起来。

(5)监督能力。根据已经确立的工作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教育的能力。其一是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其二,是及时向被领导者提供"知识更新,深造学习"的机会,重视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养教育工作。

4.2 领导者的应变能力

领导者的应变能力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应付来自环境、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等方面的变化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领导者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它表现为在确知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能果断地"刹车",及时转移工作重点;在确知再坚持一下就会取得胜利时,能顶住压力,排除干扰,争取最后的胜利;实现预定计划时,能适时地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在突发情况面前,能"临危不惊"。

领导者的应变能力,有两个基本点:首先是情绪镇定,即使发生了意外情况,也不惊慌失措;其是机动灵活,以变应变。

培养领导者应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1)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社会认识能力;

(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3 领导者的专业技术能力

领导者的专业技术能力是领导者为了有效地实施领导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精通本行业务,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专门的技能和经验,是现代领导者实施正确领导的重要条件。专业技术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硬技术"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软技术"。就硬技术而言,领导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范围内的方法、程序、工艺和技术,有运用专业工具的本领。并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具备不同的专业技术能力。这对从事领导工作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技术上的权威并不等于是领导和管理上的行家。一个好的领导者,除了具有专业技术,是某一行业的专家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包括管理学、行政学、领导学、人才学、决策学、预测学等。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领导工作。这些"软"的专业技术能力,也是一个领导者是否内行的主要标志之一。

4.4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指领导者在种种领导活动中,善于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方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创造是领导者活动的根本属性,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应当是创造新世界的设想者和组织者。勇于开拓创新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特征。富有创新的领导者具有如下特征:

(1)兴趣广泛,能从平凡中发现奇特,从人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异常"之处。

(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找出实际存在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能察觉到别人未注意到的情况,不断地发现人的需要和本部门的潜力。

(3)善于创造性地思维,敢于怀疑,不墨守陈规,善于运用与众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4)对事物具有深思熟虑,严密推敲的科学态度。

(5)处理问题灵活、多变,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级的指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照章办事",而是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加以贯彻执行。

(6)意志坚强,在各种困难面前不动摇,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

5 领导者的进取精神

领导者的进取精神指领导者敢字当头、奋力改革、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的心理状态。是领导自我意识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拓型领导者精神风貌特征之一。进取精神会激发领导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调节他们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品质,使自心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的创造性、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保持事业上的青春活力。一般地讲,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领导者,重要分界线就在于进取精神的有与无。领导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进取精神:(1)建立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体系。高层次的动力机制会保证领导者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高水平的抱负,有利于进取精神的激发。(2)克服社会惯性心理。我们社会上,中庸、守旧、安于现状等惰性心理比较大,只有敢于突破这些惯性心理,才能不断进取,敢于有所作为。(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旧的习俗干扰,冒险进取的领导者往往不被理解。领导者要有不为世俗所干扰的勇气,敢于力排众议,站在历史潮流的前方,勇敢奋进。

6 领导者的角色

6.1 领导者的社会角色

领导者的社会角色是领导者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领导者应是群体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维护者;是群体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是群体活动的组织者;是群体的教育者;是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这就是领导者社会角色的内涵,领导者的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领导者社会角色的内涵不同。在剥削制度下,领导者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以实现对劳动者的统治和剥削为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者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他们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领导者这一社会角色的根本要求,这一角色概念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我们人民共和国中领导者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准则。

6.2 领导者的角色扮演

领导者的角色扮演指领导者实现其社会角色的行为过程。由于对领导角色内涵、角色规范、角色期望的认识不同,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所以,不同的领导者对同一领导角色的扮演方式是有差异的,因而,角色实现的质量也不一样。

6.3 领导者的角色差距

领导者的角色差距指领导者的现实角色行为与理想角色(即领导角色规范与角色期望)这间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领导者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领导者自身本质的限制,以及领导行为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领导者的角色实现与领导者理想角色之间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领导者应该做的、能够做到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尽量缩小这种差距,以使领导角色的社会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通过领导班子群体的合理配备、优化组织,发挥领导群体的系统功能,则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乃至消除这种差异。

6.4 领导者的角色冲突

领导者的角色冲突指领导者在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在角色认知和角色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表现有如下几种情形:(1)作为领导角色的期望不同而使领导者产生的心理冲突。(2)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习惯化了的旧的角色行为模式与新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领导者同时身兼几种社会角色,面对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期望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这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冲突。(4)领导角色规范与领导者真实个性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心理冲突,亦即领导者的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现实生活中的领导者不可能具备领导角色所要求的所有人格特征。这样,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就必然会发生两种角色个性的矛盾和冲突。加强角色学习;在领导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讲究科学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加强自身品格和本质的培养,使自己的领导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是领导者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途径。

6.5 领导者的角色规范

领导者的角色规范指社会对领导者在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领导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要求,往往以一定的法律或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对领导者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同领导者的角色概念一样,领导者的角色规范也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对领导者的要求不同。在剥削制度下,忠实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是领导者的角色规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成当今领导者的角色规范。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它与领导者角色规范的符合程度。只有符合领导者角色规范的领导行为,才能引起领导对象积极的心理行为反应,使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群体活动,使领导活动目标得以顺利有效地实现。

6.6 领导者的角色期望

领导者的角色期望指社会和个人对领导者行为的期待和要求。从宏观上讲,它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倾向,即社会公众对领导者及其角色行为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从微观上讲,领导者的角色期望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众中,绝大多数成员对领导者及其行为的态度。角色期望对领导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它属于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同群众的领导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凡符合角色期望的领导者和领导行为方式,领导对象才会给予积极的评价,持积极的情感,才会有肯定的行为反应,从而推进领导角色作用的充分发挥。反之,对于不符合领导角色期望的领导者和领导行为,人们往往持否定的评价和消极的情感,当然不会有积极的响应行为,最后,势必影响领导角色作用的实现。

6.7 领导者的角色适应

领导者的角色适应指领导者对自己的角色及其变化的知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角色规范、角色期望的认识与理解。

(2)对实现领导角色的社会功能所必需的本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对自己角色变化的适应。

(4)依据交往对象和环境的变化、对自己角色行为方式的调整等。良好的角色行为,有效地实现领导角色的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角色适应是以正确的角色知觉为前提,是在角色活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塑造的结果。

6.8 领导者的角色学习

领导者的角色学习指领导者习得角色规范、获得角色行为能力的过程。亦即学习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学习角色的心理一行为模式。领导者的角色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是在领导者活动实践当中进行的,通过不断体验群体成员对自己所表现出领导行为的反应,巩固符合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的行为方式,摒弃与角色不相符的行为,不断进入角色。领导者的角色学习经常伴随着角色的改变而进行,所以角色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不断变化,因而领导者的角色学习是无止境的。

6.9 领导者的角色变迁

领导者的角色变迁亦称领导者的角色转移、角色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因领导者在社会群体中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客观发生的角色变迁,或因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领导角色行为模式的改变,如职务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形势对领导者行为的新要求等;二是领导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其角色的社会功能,依据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的不同,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变换角色和角色行为模式,这种情形的角色变迁也称角色替换,如在日常交往中,为了更密切地与下属进行交往,获得广泛而真实的信息,领导者主动放弃领导者的角色行为模式,以与下属平等的身份地位出现在交往过程中。这样做,可以减少消除由于角色(身份地位)的差距而产生的交往障碍,有利于交往的顺利有效进行。所以,这种主动、自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角色变迁是领导艺术的一部分。领导者从走上领导岗位到离(退)职休,要经历多次角色变化,这是领导角色的纵向变迁。这向领导者提出了不断适应新角色的任务。另外,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同时承担着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社会职业群体里是领导者、在家里是家庭成员等,这样,交往情境的变化使得领导者的角色发生变迁,这是领导者角色的横向变迁。

7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与群体其他成员间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即彼此间的认识、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关系。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具体包括领导者与自己的上级、同事、下属、以及与其他群体中的威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群体成员的情感关系等方面,是其实际影响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标志。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既是领导者与群体其他成员间的直接角色联系,又是其与他人的个人情感关系;既受社会规范和角色规范的强制性调节,又受双方在交往中所产生的情感的调节;衡量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好坏,既要考虑其与社会规范、群体目标的符合程度,又要考虑关系双方情感上的相悦与否。所以,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人际关系。

8 领导者的日常交往

领导者的日常交往又称非公务性交往,是指领导者在工作任务以外进行的、与领导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正式交往。领导者的日常交往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在群体内的非工作性交往;二是闲暇时间在职业群体外进行的非工作性交往,如共同娱乐、消闲、串门、聊天等。领导者的日常交往对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对领导活动也具有积极意义,它对于领导者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领导者在与群体成员(特别是其下属)的日常交往应该注意:(1)淡化角色差异,尽量避免在工作性交往中所必须表现出的角色行为模式。这样做,可以缩小与交往对象间的心理距离,减少或消除上下级交往的心理障碍,促进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2)要有积极的交往态度。领导者应该认识到,在日常交往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在利于领导活动的人际关系投资;积极的、高质量的日常交往还可以丰富领导者的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3)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领导者多一种兴趣爱好,就多一种接近群体的渠道。

9 领导者的工作性交往

工作性交往又称公务性交往,是领导者与群体其他成员或其他群体间发生的、与领导活动有直接联系的正式交往活动。这是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式之一。在工作性交往中,交往双方以其在群体中的角色身份出现,按角色规范行事,其交往行为表现出以群体目标为依据的责任依从性。领导者工作性交往的质量,对领导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10 领导者的人际交往

从广义上讲,领导者的人际交往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与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从狭义上说,是指领导者为了群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与群体其他成员的接触,进行信息交流,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群体其他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领导活动过程。领导,是对人及其由人构成的群体的领导,领导活动过程也就是领导者的人际交往过程。现代社会的领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要求领导者具备长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于在广泛的、高质量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取领导活动所必须的各种信息,创造有得群体目标顺利实现的群体社会心理环境,如在群体内部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群体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群体的内聚力、提高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激发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此外,领导者高质量的人际交往,对于领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

11 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也叫领导风格或领导类型,是指领导者用来行使权力的和发挥领导力或影响力的方式而言。不同的领导方式产生不同的团体气氛或组织气氛,并因此对团体或组织的工作效率发生深远的影响。目前,领导方式已引起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普遍注意,它已成为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最早开始这种实验研究的是社会心事学家勒温。他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方式划分为三种极端类型并不多见,一般都是介于几种类型之间或混合型。继勒温之后,对领导方式的研究颇多,最有影响的是密执安大学的利克特,他就"以生产任务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两种取向,把领导方式划分四种类型:剥夺式的集权领导--权力高度集中在高位领导手中,下级根本没有发言权;仁慈式的集权领导--权力虽控制在最高一级,但也将部分权力授予中下层;协商式的民主领导--虽主要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力,并有权决定一些次要问题;集体参与领导--上下级地位平等,有问题双方民主协商、共同讨论,最后由最高领导决策。利克特认为,只有依靠民主领导,才能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他主张,领导人必须真心实意让职工参与管理,他们有智慧,愿意做好工作,而专制领导永远也达不到民主管理的生产水平和对工作的满意感,所以即将过时。后来,这种研究被称为"行为理论",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商业研究所的研究和美国德克隆斯大学的布莱克和莫顿的研究最为著名。

12 领导绩效

领导绩效指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效果。领导绩效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所谓领导效率,是指领导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领导任务的质量和数量;领导效果,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最初成果或直接成效,它通常被视为领导者的工作成绩;领导效益则是指领导活动作用于客观环境和被领导者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即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它不仅仅表现为通过领导活动所实现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而且重要的表现为这种产品对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所产生影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按照领导心理学的观点;衡量领导绩效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生产(工作)效率指标,即能否完成领导的生产任务;二是社会心理指标,即能否通过领导活动使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不断上升、群体士气不断高涨。这是两个指标同时上升的领导,才是有效的领导。现代领导科学提出了考评领导绩效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定量考评法、分段考评法、分层考评法、综合考评法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