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浆虫病

目录

1 概述

巴贝虫病(babesiasis,babesiosis)因受巴贝(Babes)原虫感染而患病[1]。该原虫可寄生于牛、狗、绵羊、山羊、猪及马等动物的红细胞中[1]。可通过壁虱叮咬或输血传播[1]

巴贝虫病(babesiosis,piroplasmosis)是由巴贝虫属(Babesia)的红细胞内寄生的血液原虫通过蜱类媒介感染所致人兽共染的寄生虫病。不同种类原虫可对相应的脊椎动物致病,故有牛、马、犬、羊、猪等各种巴贝虫病。人巴贝虫病,急性发病时颇似疟疾,临床以间歇热、脾大、黄疸及溶血等为特征。潜伏期 1~9 周。发病初期症状轻重悬殊。根据病情轻重,可有轻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虫血症可持续数月以至数年。常并发低血压、尿毒症、肾衰竭。有高热剧痛者予以解热、镇痛处理。有明显溶血者,可予输血。抗病原虫以药物治疗为主。轻、中症者须及时诊治,可获根治而无后遗症。重症出现溶血、肾衰竭且有脾摘除史者,预后不良。病死率约5%。慢性患者中出现原虫血症,可持续2年至数年之久。预防应注意消灭蜱类。

2 疾病名称

巴贝虫病

3 英文名称

babesiasis

4 别名

piroplasmosis;梨浆虫病

5 分类

感染内科 > 寄生虫病 > 原生动物性疾病

6 ICD号

B60.0

7 流行病学

7.1 传染源

巴贝虫病为典型的动物源性疾病,其传染源存在于患畜、感染带虫的啮齿动物以及媒介蜱类。表面健康的无症状带虫者供血时,则对接受输血者也构成传染。

感染巴贝虫的人和社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啮齿类,及牛、鹿、犬、浣熊、鸟类等动物[2]

7.2 传播途径

巴贝虫病经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2]

人被带原虫的蜱类叮咬而致感染发病。美国东北部以肩突硬蜱为主要媒介,它们把感染于啮齿类的微小巴贝虫(Babesia microti)传播给人,西南部以有环牛蜱为主要媒介,可将感染于牛的双芽巴贝虫(B.divergens)传播给人。欧洲发生的人巴贝虫病主要是由双芽巴贝虫感染所致,有多种蜱类为媒介,主要者为蓖籽硬蜱、全沟硬蜱以及牛蜱属种类等。输入带虫者的血液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7.3 人群易感性

人对巴贝虫普遍易感[2]

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微小巴贝虫也在有免疫力的人体引发感染、出现临床症状,改变了以往认为脾脏完好者不被感染的观点。从事畜牧业者为有职业倾向的感染对象。

7.4 地区分布

7.4.1 国外分布

巴贝虫呈世界性分布,自1888年罗马尼亚科学家Babes首次从病牛红细胞中发现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以来,己鉴定报道100余种,但感染人体的主要有田鼠巴贝虫、分歧巴贝虫、邓肯巴贝虫和猎户巴贝虫等数种。1957年南斯拉夫学者报道了首例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之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均有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以美洲、欧洲地区为多。美国自2011年将巴贝虫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每年报告约1000例感染者,主要流行虫种为田鼠巴贝虫。而欧洲地区报道病例略少,主要流行虫种为分歧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田鼠巴贝虫。近年来,埃及、墨西哥、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亚、巴西、日本、韩国等相继报道了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2]

7.4.2 我国分布

我国首次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报告可追溯到1944年,洪式闾对重庆地区一例疑似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涂片检查时,根据原虫形态特征分析判定,该患者为巴贝虫感染。至今,我国己报告病例约100例,病例报告地区包括黑龙江、云南、重庆、广西、上海、新疆、浙江、内蒙古、山东及台湾等,报道病例较多的地区为黑龙江和云南。我国分布虫种主要是田鼠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分歧巴贝虫,南方以田鼠巴贝虫为主,北方则以猎户巴贝虫为主。多数病例发病集中在夏季,可能由于该季节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易引起人的感染。在我国文献报道病例中少数患者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手术输血史,有些患者无明确的感染方式。[2]

7.5 流行特征

1888年Babes发现动物感染巴贝虫以来,已知巴贝虫属中有90余种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至少有3种感染人体,例如北美的微小巴贝虫和吉布森巴贝虫(B.gibsoni)及欧洲常见的双芽巴贝虫(异名B.bovis)。

人群的流行模式大体有三个类型,即人巴贝虫病一般发生于畜间流行之后。有的家畜感染后仅出现原虫血症而无临床症状,家畜虽未发病,但是通过蜱类媒介可将双芽巴贝虫感染给人,而脾切除后及免疫缺陷者尤多易感,农牧场为本病特发地点。第二个模式与这些无关而是由啮齿类微小巴贝虫感染所致。

近30年来,人巴贝虫病例增多,还发现了隐性或亚临床感染者,也从无症状的供血者血液中分离出原虫。带虫的全血及冰冻红细胞、血小板经由输血可感染给受血者,此乃第三个模式。此外,本病的母婴传播方式也获证实。

8 病因

巴贝虫(Babesia. spp)是寄生在人和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原虫[2]

巴贝虫属于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顶端复合物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sida)梨浆虫亚纲(Piroplasmia)梨浆虫目(Piroplasmida)巴贝虫科(Babesiidae)的巴贝虫属(Babesia)。

巴贝虫可分为小型及大型两类虫种,通常小型为2.5μm以下,可引起人巴贝虫病。

目前己鉴定的有100多种巴贝虫,可以感染牛、马、羊、犬等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2]。能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邓肯巴贝虫(B.duncani)、猎户巴贝虫(B.venatorum)等[2]

8.1 巴贝虫的形态

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形态多样。常见虫体形态有环形、圆形、杆形、点状、梨形、阿米巴形等。典型形态为梨形,常在一个红细胞内有多个虫体寄生,以1~4个虫体居多,可形成三联体,或四联体型,即马耳他十字形;且可为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经瑞氏或吉氏染色后,胞浆呈蓝色,核呈红色。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巴贝虫,体长2.5μm~5μm,如分歧巴贝虫;小型巴贝虫,体长1.0μm~2.5μm,如田鼠巴贝虫。[2]

8.2 巴贝虫的生活史

巴贝虫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在人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和媒介蜱体内发育阶段。巴贝虫的子孢子通过蜱叮咬随唾液进入人或脊椎动物体内,侵入红细胞后,通过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发育成裂殖子。随着红细胞破裂,裂殖子释放后,再侵入新的红细胞,重复分裂增殖。部分虫体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通过蜱吸食宿主血液进入蜱体内,在肠道中发育为配子,进而结合成合子,然后进行增殖,再通过血淋巴移行至蜱体内各个组织。移行到蜱唾液腺的合子,进一步发育为子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f[2]

原虫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寄生阶段是进行芽生增殖(budding)的过程,它们不断地使红细胞破裂而游离到血液中,再侵入其他红细胞内而扩大其感染。这些含有原虫的红细胞被蜱类摄入后,只要红细胞仍然保持完好形态,原虫即可在红细胞内发育到有性阶段而形成合子(zygote),不断地分裂增殖而产生大量弯体虫(vermicule)。从破裂的蜱肠上皮细胞逸出而进入整个蜱体腔的弯体虫,当进入蜱涎腺细胞时,即经裂体增殖(schizogony)而呈半圆梨形体。当此腺型原虫随蜱吸血感染给脊椎动物时,即可从动物血液涂片上见到原虫。

巴贝虫在蜱间传播方式有:①经卵传递:雌蜱吸血后,巴贝虫在蜱体内繁殖发育后,进入蜱卵巢,经卵传递给下一代蜱。②期间传播:幼蜱(或若蜱)吸食含有巴贝虫的血液后发育,将虫体传给下一个发育阶段。[2]

9 发病机制

从研究发病动物的病变状态看,因被感染的动物种类和巴贝虫种与株的差异而有明显不同。据电镜下观察,微小巴贝虫的裂殖子首先用其前端贴近红细胞。当迅速侵入红细胞时,将部分红细胞膜带进,使其凹入而形成空泡。直到红细胞膜裂解时,空泡随之消失。原虫则分布于胞质中,终致红细胞发生溶解,此即见于重症的主要病变过程。大量含有原虫的红细胞有时集聚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上,以致引起血液淤积和毛细血管堵塞,受侵器官出现局部缺血直至发生组织坏死。由于肝脏窦状隙血液淤积而导致肝肿胀、细胞变性乃至坏死,以中心静脉周围最为多见。可见肿胀的肝脏等器官染有胆汁,在肝、脾中常可看到吞噬红细胞现象,肝、脾、骨髓等造血组织增生。在动物巴贝虫病,脑组织受到侵害也屡见不鲜。死亡病例可见溶血性贫血。脾增大至2~5倍,肾脏肿大,伴有出血点。

10 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

10.1 潜伏期

1~9周。

10.2 临床类型

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无性繁殖期巴贝虫破坏红细胞程度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其潜伏期1周~4周。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呈自限性,症状可持续2周~4周。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腹痛、贫血或血红蛋白尿等。[2]

发病初期症状轻重悬殊。根据病情轻重,可有轻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虫血症可持续数月以至数年。

10.2.1 轻型

可能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略有疲惫和不适感、轻微头痛、虚弱乏力以及食欲缺乏等。

10.2.2 中型

起病急骤,高热达39~40℃,恶寒战栗,大汗不止。头痛剧烈,肌痛,甚至周身关节疼痛。有时畏光畏光,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但无脑膜刺激症状。脾脏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淋巴结无异常。无发疹现象。

10.2.3 重症

起病时临床表现同中型。危重患者,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伴发黄疸、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障碍等。有脾脏摘除史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严重。重型多于起病后5~8天内死亡。

重症患者起病急,多发生于脾切除、老年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人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尿、黄疸、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或昏迷,甚至死亡。病人肝功能异常。[2]

11 巴贝虫病的并发症

常并发低血压、尿毒症、肾衰竭。

12 实验室检查

1.网状细胞计数偏高,白细胞计数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减少。肝功试验升高,血沉块。蛋白尿及血尿阳性,检出氮及肝酸酐。

血液涂片镜检时,在红细胞内发现有多个环形体,而无色素颗粒。在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末梢血液涂片中,可有1%~10%的红细胞含有原虫。

2.将患者血液1.0ml接种于金黄地鼠腹腔,在12~14天内可产生原虫寄生血症,1个月后采尾血,可见病原虫。

3.血清学诊断可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毛细管凝集试验或ELISA法。PCR试验可在数小时内快速判定DNA。

13 诊断

一般根据有近期蜱咬史,有与疫区、疫鼠患畜接触或接受输血史。实验室检查呈阳性。

巴贝虫病的诊断参见WS/T 564—2017 巴贝虫病诊断。

14 鉴别诊断

蜱咬史和其他全身症状易与立克次体病相混淆,可根据血片检出原虫来鉴别。但在识别所检出的原虫时,切勿与疟原虫混淆。重症有溶血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须注意与其他伴有黄疸的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相鉴别。

14.1 疟疾

到过疟疾流行区旅游或工作,有蚊虫叮咬史。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疟原虫镜检阳性或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阳性。血片染色后镜检巴贝虫与疟原虫的区别:间日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明显大于正常红细胞,巴贝虫感染红细胞大小无明显改变;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大小无改变,常见环状体,而巴贝虫形态多样;同时注意与三日疟和卵形疟原虫的鉴别诊断。[2]

14.2 莱姆病

莱姆病也是一种以蜱为媒介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常出现游走性红斑、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等症状。[2]

14.3 恙虫病

有恙螨叮咬史。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的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 d~6 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其热型为稽留或驰张型。外斐试验阳性。

14.4 黑热病

有到过黑热病流行区,有白蛉叮咬史。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贫血等症状。骨髓涂片可查见利什曼原虫。[2]

14.5 登革热

有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衄、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 d~5 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血清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2]

14.6 败血症

有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弛张热,无周期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2]

15 巴贝虫病的治疗

15.1 一般与对症疗法

有高热剧痛者予以解热、镇痛处理。有明显溶血者,可予输血。注意休息、饮食。

15.2 抗病原疗法

克林霉素为首选药物,20mg/(kg·d),肌内注射7~10天。对早产婴婴儿接受输血而感染微小巴贝虫者,可加用奎宁,25mg/(kg·d),口服7~10天。对已摘除脾脏的成人患者,可用克林霉素60mg/(kg·d)肌内注射7天。同时口服奎宁650mg,3次/d连服7天。单用克林霉素肌内注射或与奎宁口服伍用,既能迅速退热,又能减少原虫血症,此乃近年来用于治疗微小巴贝虫所致人巴贝虫病的安全有效药物。硫酸奎宁与氯喹伍用,亦有疗效。

16 预后

轻、中症者须及时诊治,可获根治而无后遗症。重症出现溶血、肾衰竭且有脾摘除史者,预后不良。病死率约5%。慢性患者中出现原虫血症,可持续2年至数年之久。

17 巴贝虫病的预防

避免媒介蜱类活动季节进入疫区。对家畜要定期灭蜱,包括畜体和畜舍及其环境的灭蜱处理。加强畜间检疫,早期发现患畜,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并给予积极治疗。消除家栖和周围的野生啮齿动物,并尽量避免与之接触。集体和个人均应采取防蜱措施,如注意从衣服上检蜱,穿着防护衣袜,使用杀蜱和驱蜱剂。对疫区的献血者,应做认真的检查,任何有疑似病史及久住疫区者不宜献血。对接受输血者的血源,严格检查以保证不被感染。

18 相关药品

克林霉素、奎宁、氯喹

19 相关检查

白细胞计数

20 参考资料

  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Z].2001-7-20.
  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564—2017 巴贝虫病诊断[Z].2017-8-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