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

目录

1 拼音

liè gǔ rè

2 英文参考

rift valley fever

3 疾病别名

立夫特山谷热,立夫特谷热

4 疾病代码

ICD:A92.4

5 疾病分类

感染科

6 疾病概述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经蚊类媒介或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主要影响的是动物,但也能传染人。从事狩猎或农牧活动的人员,及实验室接触病畜的人员或兽医等为高危人群。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与蚊虫繁殖有关)。潜伏期3~6 天。骤起高热(38~40℃),可为双峰热,热程可达1 周。并有畏光、剧烈头痛、肌痛及相对缓脉。常无皮疹,偶有皮肤黏膜小出血,罕见大出血。因裂谷热感染的牲畜死亡和流产,也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裂谷热病毒是沙蝇病毒属的一个成员,即布尼亚病毒科五种病毒之一。该病毒最早于1931年确定,当时正在对肯尼亚里夫特山谷一农庄羊群中的一种流行病进行调查。自那时以来,已报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非有过疫情暴发。在1997-1998年间,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疫情,2000年9月,在沙特和也门亦有裂谷热病例得到证实,标志着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区首次报道发生此种疾病,人们也日益担心该疾病有可能传播到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地区。

7 疾病描述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经蚊类媒介或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衰竭、畏光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8 症状体征

潜伏期3~6 天。骤起高热(38~40℃),可为双峰热,热程可达1 周。并有畏光、剧烈头痛、肌痛及相对缓脉。常无皮疹,偶有皮肤黏膜小出血,罕见大出血。恢复顺利。白细胞计数减少,并发症可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及中心暗点,少数可致视网膜剥离,罕见脑炎(多发生于发热后3~12 天)。

9 疾病病因

裂谷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呈球型,直径80~100nm。有长约5~10nm 的长纤突多肽包膜,3 个螺旋状的核体,含单链RNA 基因组为L、M 及S 叁个亚单位组成,多数病毒有叁种主要病毒体多肽。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质中复制。在外界对脂溶剂如乙醚、脱氧胆酸盐及对热敏感。而在4℃可保存数月,-20℃可长期存活。56℃ 3h 后,血清中的病毒可恢复活力。

10 病理生理

列谷热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推测是由病毒对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直接侵犯和免疫因素的参与。

病理改变为皮肤、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

11 诊断检查

诊断:依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可作初步诊断。依病毒分离(取病人病初3 天的血清接种于小白鼠),或双份血清特异抗体效价呈上升则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发病1~2 天内白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继而白细胞明显减少,可低于2×109/L,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明显延长。可见血尿及蛋白尿。

其他辅助检查:肝功能检查:ALT 和AST 升高。

12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夸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钩体病、流脑、败血症等相鉴别。

13 治疗方案

由于大多数裂谷热人间病例病症相对较轻且持续期短,这类患者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治疗。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一般支持性疗法。特别要注意反复检查眼底,以检出眼部并发症,如有视网膜病变应继续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现已开发出一种用于人体的灭活疫苗。不过,此种疫苗没有获得许可证,因而尚未投放市场。作为实验,它用于保护有接触裂谷热极大危险的兽医和实验室人员。目前正在对其他候选疫苗进行研究。

14 并发症

并发出血性休克、颅内出血,部分患者可并发肝炎、脑炎、视网膜病变等。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该病的病死率<1%,但重症患者病死率>50%。

预防:在本病流行区内,防蚊灭蚊是极重要的预防措施。减毒活疫苗在南非已用于人及动物。近年甲醛灭活疫苗已用于兽医等受染危险性较大的人员,可免疫2年以上。

16 流行病学

1.受染的牛、羊等家畜及鼠类带病毒,伊蚊、库蚊为主要媒介。雨季后蚊类由家畜或鼠类(坏死性肝炎)受染,当人从事狩猎或农牧活动时,被蚊叮咬则受染得病。也可因屠宰后处理受染动物,或在实验室与其组织直接接触,或吸入污染的气溶胶而受染。

2.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狩猎或农牧活动的人员,及实验室接触病畜的人员或兽医等为高危人群。本病分布于东非、南非,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与蚊虫繁殖有关)。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