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门

目录

1 拼音

liáng mén

2 英文参考

Liángmén ST21[中国针灸学词典]

liáng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梁门
汉语拼音Liangmen
罗马拼音Liangmen
美国英译名Beam Gate
各国代号中国ST20
日本20
法国莫兰特氏E20
富耶氏E20
德国M20
英国S20
美国St20

梁门为经穴名(Liángmén ST2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梁通“粱”(即粮食),门指门户,穴平脐上4寸,相当于饮食出入胃腑之门户,故名梁门[1]。主治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溃疡病,胃炎,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呕吐,呃逆,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泄泻,便溏,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门,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5 穴名解

梁通“粱”(即粮食),门指门户,穴平脐上4寸,相当于饮食出入胃腑之门户,故名梁门[1]

梁,通粱。《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肥贵人高梁之疾也。”门,物之孔窍处为门。穴在承满之下方,为粮谷下行之门户。伏梁,病名,谓心下脐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硬块。《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谓伏梁正在心下。《难经·五十六难》谓心积伏梁,自脐上至心下。《难经·五十七难》曰:“心之积曰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以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为伏梁。《奇病论》以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为伏梁。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梁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澈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此穴在中脘穴旁2寸,适在胃之中部,水谷由此而入胃之下部,其处犹如梁堰以障水谷之上逆,故喻以梁门。[2]

6 所属部位

上腹[3]

7 梁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5]

位于腹部脐上4寸旁开2寸处[6]

《针灸甲乙经》云去任脉三寸。

梁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门穴的位置

梁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门穴的位置(肌肉)

梁门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 取法

梁门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6]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旁开中线2寸处取穴;或天枢上4寸,承满下1寸处取穴[7]

仰卧位,在脐上4寸,中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取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9 穴位解剖

梁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7、8、9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浅静脉吻合丰富,形成网状。深部动脉有静脉伴行,并与浅静脉有广泛的交通。腹壁上动脉直接延续于胸廓内动脉,该动脉由胸腔,经膈肌附着部的胸肋三角至腹部,穿腹直肌鞘后层,继行于鞘后层和腹直肌之间而下降,然后穿入肌质内,分支并与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9]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9]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臂上动、静脉分支通过[9]

10 梁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门有和胃消滞的作用[9]

梁门有和胃理气,健脾调中的作用。

梁门穴既属于足阳明胃经穴,又位于胃脘部,故可治疗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9]

梁门为治心下痞满积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既为五谷入胃之通路,且可消胀化食也[9]

11 主治病症

梁门穴主治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溃疡病,胃炎,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呕吐,呃逆,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泄泻,便溏,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

梁门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9]

梁门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痛、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等[9]

现代多用梁门治疗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9]

梁门主治胃痛,呕吐,纳呆,泄泻,便溏;以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9]

梁门主治脾胃病: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9]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溃疡病,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肠炎,痢疾,消化不良。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9]

直刺0.8~1.2寸[9][9],局部有酸胀感[9],或可伴胃部沉重感[9]

直刺0.5~0.8寸[9],局部酸胀,并可出现胃部沉重感。

12.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9]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配伍

梁门配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治胃溃疡[9]

梁门配公孙、足三里、内关,有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梁门配内关、梁丘,治消化不良[9]

梁门配胃俞、脾俞、肾俞、上巨虚,有温肾健脾的作用,治便溏[9]

14 特效按摩

用食指指腹按压梁门,每次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胃痛、呕吐和胃下垂[9]

15 研究进展

15.1 治疗胃溃疡

电针梁门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增强肌体免疫力[9]

15.2 调整胃蠕动

针梁门可调整胃蠕动的幅度[9]。减小者使之增大;反之,则减弱[9]

15.3 对白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电针家兔“足三里”“梁门”,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吸收作用增强[9]

15.4 对胃电的影响

针刺梁门对复合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体表胃电均有不同程度的良性调节作用。也有报道显示,针刺梁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电幅值有抑制效应[9]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梁门穴对肠功能障碍者有调整作用,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电幅值有抑制效应[9]

15.5 对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有实验表明,针刺梁门穴可引起呼吸功能下降和代谢功能降低[9]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积气结痛,梁门主之。

《针灸大成》: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备急千金要方》:梁门,主胸下积气。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8.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8.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6.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