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

目录

1 拼音

lèi dān dú

2 英文参考

erysipeloid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类丹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系由猪丹毒杆菌经皮肤伤口侵入皮内,引起如丹毒样皮肤损害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多有外伤史,皮损好发于手指部,病变初起为红斑,之后逐渐扩大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中央稍高起,不化脓,也不破溃,偶有水泡。自觉胀痛,灼热,刺痒,麻木。合并感染时,少数皮损可向周围蔓延,呈泛发分布,极少数人伴有发热、关节痛且屈伸不利等表现。其发病对象主要见于从事家务劳动者、屠宰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工作者,尤以女性多见。

5 疾病描述

类丹毒是发生于猪丹毒的病原菌侵入人体皮肤的伤口后,引起如丹毒样皮肤损害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6 症状体征

本病潜伏期最短者8小时,超过一周者罕见,平均2天。按临床症状可分三型:

(1)限局型  为本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一型,在病菌侵入部位发生疼痛。继之患部皮肤肿胀,出现境界清楚的紫红斑,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有时可有水疱形成。病损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cm,多发生于手及腕部,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若手指被侵犯,则指关节疼痛,活动困难。少数患者伴发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病损不化脓,消退后也不脱屑,可遗留色素沉着斑。病人一般不发热,多无全身症状。如不治疗,一般在2~4周内可自然痊愈。除少数患者遗留指关节畸形外,一般无后遗症发生。有些病例病损呈游走性,旧病损附近不断出现新的紫红斑,红斑此起彼伏,皮损可蔓延至整个手部,可使病程拖延数月之久。

(2)弥漫型  少见。皮损形态与限局型相同,但呈弥漫性或全身性分布。也有呈环状、地图状或奇异形状。常伴有发热及关节症状。血培养阴性。

(3)败血症型  罕见。病人一般没有典型皮损,但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全身症状重笃,往往伴有关节痛及心、肾等多种内脏损害。血培养阳性。死亡率高。

7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是红斑丹毒丝菌,因系猪丹毒的病原菌,故亦称猪丹毒杆菌,属丹毒丝菌属,为Gram阳性杆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及鱼类、猪、鸟类等动物的体表及肠腔等都有本菌存在。在自然条件下马、山羊、绵羊等动物也可感染。人类可因接触带菌的动物或其制品而感染,故本病主要见于经营家畜、鱼类、禽鸟的人或屠宰工人、制革工人及兽医等,主要经外伤的皮肤感染致病。有时发生于洗鱼、切猪肉时,手被刺伤或刀切伤引起感染。还有其它少见致病情况的报道,如接触淡水鱼、被狗及猫咬伤、昆虫叮咬、木片刺伤等。

8 诊断检查

根据职业、手部刺伤或刀切伤病史及发生境界清楚的紫红斑,局限型及弥漫型诊断并不困难。惟败血症型还需依靠细菌培养方能确诊。

本病应与丹毒及蜂窝织炎相鉴别,丹毒及蜂窝织炎皮损发展迅速,颜色鲜红,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血中中性粒细胞增高。

9 治疗方案

病原菌对青霉素极度敏感,故青霉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每日40万~80万u,连用5~7d。败血症型的治疗应尽早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点滴,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磺胺药等。局部治疗效果不佳,可用鱼石脂软膏敷包。

10 特别提示

类丹毒杆菌即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属乳酸杆菌科,易使猪受染引起猪丹毒。健康猪和牛﹑羊﹑鸡﹑鱼﹑虾等都可成为带菌者,兽医﹑家畜饲养者﹑鱼虾水产经营者﹑屠宰工人﹑炊事员及家庭主妇等均可因手部外伤后接触带菌鱼﹑肉或被鱼刺等刺伤而受染,感染后经1~5日的潜伏期而发病。

一般分为局限型﹑全身型及败血症型三种类型:

1、局限型类丹毒。较常见,好发于手部。感染后1~2日局部皮肤暗红肿胀,逐渐形成境界清楚的紫红色斑,中央部分消退,边缘隆起向周边扩展,偶有水疱和坏死,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灼痛和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不治亦可于数周或数月后自然痊愈。

2、全身型。皮损弥漫或泛发,伴发热及关节症状。

3、败血症型。皮损更多,全身症状更重,可出现心内膜炎,甚至致死。后两型很少见。

治疗首选青霉素,也可服用四环素﹑红霉素或麦迪霉素。接触猪肉及鱼类等水产品时防止刺破及切伤皮肤。做好肉品加工及水产部门的卫生防疫工作均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与丹毒皮损有时相似,但丹毒为鲜红色斑,水肿显著,好发于小腿及颜面,全身症状明显。类丹毒皮损多呈紫红色,好发于手指及手足背,全身症状较轻,有职业接触史,有条件者做患部组织培养猪红斑丹毒丝菌阳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