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杏仁

目录

1 拼音

kǔ xìng rén

2 英文参考

armeniaca amara, semen armeniacae amara[朗道汉英字典]

armeniacae amara,se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苦杏仁

苦杏仁

Semen Armeniacae Amarum

(英)Bitter Apricot Seed

别名 杏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的种子。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6m。叶互生,广卵形或卵圆形,长5~10cm,宽3.5~6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叶柄多带红色,有2腺体。花单生,先叶开放,几无花梗;萼片5,花扣反折;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 雄蕊多数;心皮1,有短柔毛。核果近圆形,直径约3cm,橙黄色;核坚硬,扁心形,沿腹缝有沟。花期3~4月,果期5~6月。

多栽培于低山地或丘陵山地。主产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

采制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富油性。味苦。

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脂肪油、苦杏仁酶(emulsin)、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樱叶酶(prunase)、雌酮、α-雌二醇、链甾醇等。

性状 性温,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附注 同属植物山杏P.armeniaca L.var. ansu Maxim 、西伯利亚杏P. sibirica L.、东北杏P.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的种子亦作苦杏仁入药。

3 苦杏仁中毒

[1]

苦杏仁又名杏仁、杏梅仁、木落子、杏核仁等。杏仁有甜、苦之分,一般来讲,栽培所产的杏仁甜的较多,野生的杏仁是苦的。苦杏仁外形与甜杏仁不同,甜杏仁粒较大,基部呈心脏形,两侧对称;苦杏仁粒较小,基部略平,并两侧不等,一侧歪斜。

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含有苦杏仁苷、脂肪油、蛋白质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属止咳平喘药。主要药理作用有镇咳,平喘,祛痰,扩张冠脉,降压,降血糖,抗炎镇痛,抗肿瘤,导泻等作用。苦杏仁去皮去尖,热水浸泡一天,不加盖煮熟,可食用。生食或加工不当,食用可中毒。

3.1 不良反应机制

[1]

苦杏仁的毒性成分是苦杏仁苷,此苷属于氰苷类,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氢氰酸及苯甲醛等。氢氰酸是一种活性高、毒性大、作用快的原浆毒,吸入或内服达到1mg/kg即可致死。大量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可引起惊厥,然后麻痹,并有抑制细胞呼吸酶系统的作用,从而阻抑细胞的氧化反应,出现组织窒息,最终出现呼吸麻痹而死。氢氰酸除由肺部呼出外,大部分在体内与巯基结合,形成巯氰化物由肾脏排出体外。因为氢氰酸中毒致死者,死后立即解剖其血液呈樱红色,不凝固,多有鲜红色尸斑,尸体不易腐败。

另外食用苦桃仁、枇杷仁、李子仁、樱桃仁等,亦可中毒,其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同苦杏仁中毒。

3.2 临床表现

[1]

苦杏仁中毒多来势凶猛,大部分患者于食入后1~2h内出现症状,也有6~12h出现者。

早期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烧灼感,腹泻水样便。有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可有四肢远端痛、触觉迟钝、腱反射消失,重者胸闷、气促,继之呼吸变深变慢,最终呼吸微弱而停止。严重中毒者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睁眼昏迷、大小便失禁、发绀。血压下降、体温上升、反射减弱或消失,最后潮式呼吸、四肢厥冷、昏迷,呈休克状。呼吸麻痹往往是其死亡的原因。

3.3 诊断

苦杏仁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 :

主要根据病史及呕吐物中查见毒物残渣,结合临床表现而诊断。患者呼气中有苦杏仁味,有助于诊断,对可疑者,可用特效解毒剂作诊断性治疗。

3.4 治疗

苦杏仁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

1.服用不久时立即给予催吐、洗胃。然后口服硫代硫酸钠2g,使之与胃肠道的氰酸结合为无毒的硫氰酸化合物,导泻。

2.已经昏迷的患者应先吸人亚硝酸异戊酯0.2ml,每隔1~2min吸1次,连续数次。

3.中毒较重者可以用亚硝酸钠及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开始静脉注射36%亚硝酸钠注射液10~15ml缓慢注射,小儿按6~12mg/kg。注射后易导致血压下降,需要密切观察,并准备0.1%肾上腺素,以便在血压骤降时急用。亚硝酸钠注射完毕后,可利用同一针头,同一部位立即给予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注射时宜缓慢,不少于10min,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体内高铁血红蛋白浓度用半量重复注射1次。

4.依地酸二钴:依地酸二钴与氰离子结合成为无毒的氰化钴,其解毒作用快而强,没有降压的副作用,故为治疗本症的首选药物。用法为依地酸二钴5~15mg/kg加50%葡萄糖注

射液40~60ml,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亚甲蓝和硫代硫酸钠交替使用,但效果较差。

5.-般可给2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若无肺水肿时,亦可用10%葡萄糖1000ml静滴,作为辅助治疗。

6.抽搐时,可选用安定、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

7.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强心剂、血管加压药及吸氧等治疗。重症患者还可注射细胞色素C,以助酶的功能恢复。重危病例出现心脏停搏时,可采用动脉输血。给予氧气吸入,预防肺水肿等治疗。

3.5 预防

不要生吃苦杏仁,苦杏仁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入药,并注意剂量。[3]

4 苦杏仁药典标准

4.1 品名

苦杏仁

Kuxingren

ARMENIACAE SEMEN AMARUM

4.2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maca L.var. ansu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L.、东北杏Prunusmandshurica (Maxim. )Koehne或杏Prunus armenz.aca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内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4.3 性状

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4.4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二氯甲烷适量,加热回流2小时,弃去二氯甲烷液,药渣挥干,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用0.8%磷钼酸的15%硫酸乙醇溶液浸板,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5 检查

4.5.1 过氧化值

不得过0.11(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P)[4]

4.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 1%磷酸溶液(8:9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7nm。理论板数按苦杏仁苷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4.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苦杏仁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ug的溶液,即得。

4.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3.0%。

4.7 苦杏仁饮片

4.7.1 炮制

4.7.1.1 苦杏仁

用时捣碎。

4.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4.7.1.2 烊苦杏仁

取净苦杏仁,照烊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去皮。用时捣碎。

本品呈扁心形。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富油性。有特异的香气,味苦。

4.7.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2.4%。

4.7.1.2.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4.7.1.3 炒苦杏仁

取烊苦杏仁,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殚苦杏仁,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微带焦斑。有香气,味苦。

同药材,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2.1%。

4.7.1.3.1 鉴别、检查 

同药材。

4.7.2 性味写归经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4.7.3 功能与主治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

4.7.4 用法与用量

5~10g,生品入煎剂后下。

4.7.5 注意

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

4.7.6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4.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82.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82-283.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83.
  4. ^ [4]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勘误《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内容的通知(国药典综发〔2010〕246号).2010-09-2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