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叉形截骨术

目录

1 拼音

kuān guān jíe chā xíng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参考

fork-shaped osteotomy of hip joint

3 手术名称

髋关节叉形截骨术

4 分类

骨科/损伤性关节疾病手术/髋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5 ICD编码

81.4003

6 概述

髋关节叉形截骨术用于髋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髋关节贝氏截骨术是在头颈切除基础上,再行股骨粗隆下楔形外展截骨,治疗退行性髋关节炎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仍有术后肢体短缩较多和常有外旋畸形,出现“八字脚”的缺点。

陈景云对贝氏手术进行了以下改进:①切除股骨头颈时,在股骨颈基底部小粗隆上保留1.5~2cm的股骨距,使术后负重支点由小粗隆改为股骨距,可争取到1.5~2cm的长度,从而减轻了肢体的短缩程度。②将贝氏粗隆下横断楔形截骨改为粗隆下斜行截骨,其截骨线平行于粗隆间线,与股骨干纵轴呈45°角,截骨后把截骨造成的股骨下段外展30°、内旋25°,并将其上端外侧骨尖插入小粗隆外侧的松质骨中,然后用2枚螺丝钉将股骨上端与小粗隆固定。由于截骨后其远侧段股骨呈内旋25°位,故纠正了贝氏术后的股骨外旋,使其步态得到改善,称为髋关节叉形截骨术。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17.3.2-1~3.17.3.2-3)。

7 适应症

髋关节叉形截骨术适用于:

选择此手术的依据,应以髋关节疼痛和其功能的丧失程度而定。只有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给患者的生活和行动带来很大不便和痛苦者,才是此手术适应证。

1.髋关节强直,尤其是非功能位强直,通过手术以获得一个无痛而能活动的髋关节,使病人能坐着或蹲下大小便,并改善行走功能。

2.损伤后髋关节功能障碍,如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陈旧性髋关节脱位、创伤后髋关节畸形强直者。

3.继发于先天性髋脱位、扁平髋和股骨头骨骺滑移的骨关节炎,伴严重疼痛者。

4.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败者。

5.结核、化脓性炎症后髋关节畸形或疼痛者,若临床综合治疗数年无复发,同时关节周围皮肤健康、肌肉状况良好,在抗生素或抗结核治疗下,仍可做此手术,以改善关节功能。

8 禁忌症

1.儿童不适宜此手术,因为切除股骨头、颈之后,除该侧下肢短缩外,还会影响股骨及脊柱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下肢的长度差距更大,跛行更为严重,时间长久后必将引起腰痛。

2.患肢肌肉萎缩,经过一段物理治疗或体疗后,其肌肉收缩力仍不能改善者。

3.过于肥胖病人,不宜此手术。

4.髋关节结核或化脓性髋关节炎,临床未治愈者。

9 术前准备

1.病人的无菌准备  术前一段时间内,病人无远处感染性病灶发生,即使是极小的感染灶,也不宜手术。对于髋关节有过感染或曾做过手术,或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术前应加强抗生素的应用,以防术后感染。类风湿髋关节强直的病人,如要手术,其感染率要比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高3倍,这可能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关。此类病人抗生素除早用外,在手术前1~3h再应用一次更为重要,以使其术中获得抗生素的高峰浓度。另外术前应尽量缩短病人住院日期,有报道,住院2d后手术其感染率为6%,如住院3周以上再手术,则感染率可高达14.7%,因住院时间越长,病人与带菌环境和医务人员接触就越多,本身带菌的机会增加,因而术后容易感染。

2.患髋周围皮肤和肌肉的准备  髋关节周围皮肤应当柔软,具有伸展性,血运要良好,为此术前要进行适当的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关节周围的皮肤和肌肉条件。关节周围贴骨瘢痕者不宜做此手术,或应先行皮肤修复术后再做此手术。

3.当髋关节僵直或有挛缩畸形者,术前患肢应牵引治疗一段时间,或先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后再牵引。

10 麻醉和体位

一般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病人斜俯卧位,患侧骨盆下垫以薄枕,使身体与手术台成30°;亦可侧卧位,患侧在上。

11 手术步骤

11.1 1.皮肤切口

始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的外2/3,至大粗隆后,越过其外侧,然后顺着股骨干外侧中线直至大粗隆下10cm处(图3.17.3.2-4)。

11.2 2.显露关节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切口上部沿肌纤维方向切开臀大肌膜,在大粗隆处依切口方向,于臀大肌前缘和阔筋膜张肌后缘之间,纵行切开阔筋膜(图3.17.3.2-5)。由此将臀大肌钝性分开,并分离臀大肌、阔筋膜深层的疏松结缔组织,然后将内下侧的臀大肌和脂肪内的坐骨神经拉向内侧,同时将患肢内旋,即可充分显露髋关节后侧的外旋肌群,于其止点即粗隆间嵴处切断外旋肌群(图3.17.3.2-6)。用骨刀将其剥离,即可见后关节囊。将关节囊T字形切开(图3.17.3.2-7),并切除关节囊进入髋关节,显露出股骨头颈和髋臼边缘(图3.17.3.2-8)。

11.3 3.头颈切除

若股骨头与髋臼无骨性愈合,则头颈切除较为方便,即先将股骨头脱位,再沿粗隆窝至股骨颈下缘中点将股骨颈截断(图3.17.3.2-9),这样就能保留小粗隆上约2cm高的股骨距。将此截面挖成弧形凹面,使股骨距的底边约占全颈周围长度的1/5,而其顶尖约为0.5cm宽,顶尖与底边成等腰三角形,高约2cm(图3.17.3.2-10)。然后切除关节唇,先用髋臼凿清除髋臼内圆韧带及脂肪组织,再用髋臼锉将关节软骨及其病变清除,直至软骨下骨。如果髋关节已骨性愈合,则需先用骨刀或骨锯沿髋臼边缘或股骨头下将其截断,使股骨颈能脱出髋臼,然后按上述方法和要求再行股骨颈修整截骨,对髋臼侧应将其凿成与原来髋臼相似的凹陷面。用脉冲冲洗器冲洗伤口及髋臼后,纱布填塞止血。

11.4 4.粗隆下截骨

剥离大粗隆下股外侧肌附丽点,显露大粗隆的后面和侧面,确定小粗隆的位置,在小粗隆下1~1.5cm处向上斜行截骨,使截骨线与股骨干约呈45°。为防止骨质劈裂,截骨前依粗隆间线的方向,先用骨钻沿此截骨线钻一排穿透前后侧骨皮质的骨孔,再用骨刀截骨。如用电锯截骨,则不必钻孔。粗隆下截骨后,用骨刀斜对着粗隆端的截骨面凿一小沟,沟底应在小粗隆上缘处,沟的大小以能容纳远侧段股骨尖端为宜。然后使下肢内旋约25°、外展30°,将其插入沟内。如骨端仍不易插入,可将股骨干上端断面两侧边缘切除一小部分,直到修成的尖端能够完全插入沟内为止。骨端充分插入后,用2~3枚螺丝钉将股骨上端与小粗隆固定,其方向是由外下方斜向内上方,并使螺丝钉穿过小粗隆的骨皮质(图3.17.3.2-11)。远侧段股骨外展插入的目的,是当截骨愈合后患者站立行走时,使小粗隆上方的股骨距顶着髋臼,支持体重(图3.17.3.2-12)。

11.5 5.缝合切口

彻底止血、冲洗伤口后,用中号丝线将股外侧肌缝合原处,然后分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后,把病人改为仰卧位,于患侧做胫骨结节骨牵引。

12 术中注意要点

1.手术野显露要清楚,范围要充分,上自髋关节,下到粗隆下段。只有当股骨头与髋臼完全松解后,才能使股骨头脱出髋臼,避免强行脱位,否则容易引起股骨上段骨折,造成手术失败。

2.对类风湿性髋强直,切除骨质要多些,尤其是髋臼侧,要凿成凹陷面,与原来正常髋臼相似。如骨质切除过少,则两截骨端间隙窄,不仅影响活动,且常因新生骨形成而使活动受限或再发生骨性强直。因类风湿性髋强直或强直性脊柱炎,手术后异位骨的发生率可高达61.7%,当异位骨累及到髋关节周围的2/3或整个髋关节时,就会使髋关节的活动减少或消失。

3.显露髋关节时,要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切除前关节囊和滑膜时,不要损伤前方的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4.用骨刀截骨时,最好先用骨钻在截骨线上钻一排穿透骨皮质的骨孔,然后再用骨刀截断,以防骨质劈裂。

5.为纠正贝氏手术后患肢外旋,术中应将远侧段股骨内旋25°,使髋骨和足尖处正前方位,以防术后患肢外旋畸形。

6.为了减轻患肢短缩畸形,股骨头颈切除时,应注意在小粗隆上1.5~2.0cm处截骨,使其保留一部分股骨颈,以增加患肢长度。

7.截骨和修整骨面时,出血较多,应及时输液输血,防止休克。

13 术后处理

髋关节叉形截骨术术后将患肢放在托马斯(Thomas)架上,使髋关节处于功能位,患肢外展25°~30°,中立位牵引。牵引重量为4~6kg,使髋臼与小粗隆间保持一定距离。术后4周开始带着牵引做髋、膝关节功能锻炼,6~8周时摄X线片。截骨处愈合后,即可去除牵引,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并拄双拐下地活动,一般3个月后可弃拐行走。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