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锥虫

目录

1 拼音

kè shì zhuī chóng

2 英文参考

[医] Schizotrypanum cruzi

Trypanosoma cruzi

3 注解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 chagas, 1909)也称枯氏锥虫,属人体粪源性锥虫,是克氏锥虫病即恰加斯氏病(Chagasdisease)的病原体。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故又称美洲锥虫病。

4 克氏锥虫的形态

生活史中有三种不同形态:无鞭毛体、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

无鞭毛体(amastigote)存在于细胞内,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4~6.5μm,具核和动基体,鞭毛很短或无。

上鞭毛体(epimastigote)存在于锥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20~40μ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

锥鞭毛体存在于宿主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大小11.7~30.4μm×0.7~5.9μ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在血液内,外形弯曲如新月状。

5 克氏锥虫的生活史

传播媒介为锥蝽,锥蝽的雌、雄成虫、幼虫和若虫都能吸血。当锥蝽自人体或哺乳动物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数小时后,锥鞭毛体在前肠内失去游离鞭毛,约在14~20小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增殖。然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spheromastigote)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约在吸血后第3、4天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体形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为感染阶段。当受染锥蝽吸血时,循环后期锥鞭毛体随锥蝽粪便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也可通过口腔、鼻粘膜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内转变为无鞭毛体,进行增殖,形成假囊,约5天后,假囊内可达500个无鞭毛体,一部分无鞭毛体经上鞭毛体转变为锥鞭毛体,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主要是肌细胞。

此外,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

6 克氏锥虫的致病

经皮肤粘膜入侵者潜伏期约1~2周,经输血感染者可长达数月,此期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繁殖,锥鞭毛体在细胞之间传播。

6.1 急性期

锥虫侵入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结节,称为恰加斯氏肿(Chagoma)。如侵入部位在眼结膜,则出现一侧性眼眶周围水肿、结膜炎及耳前淋巴结炎(Romana氏征)。这两种体征的病变都是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为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倦怠和发热、广泛的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面部或全身浮肿,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还可有心动过缓、心肌炎或脑膜脑炎等症状。此期持续4~5周,大多数患者可自急性期恢复,即病程进入隐匿期,有些患者则转为慢性期。

急性期多见于儿童,且可因急性心肌炎而死亡。脑膜脑炎主要见于婴幼儿。在因艾滋病而复发的患者,原虫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致死性脑膜脑炎。

6.2 慢性期

常在感染后10~20年出现,主要病变为心脏增大、心肌菲薄,表现为心率失常、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常见食管与结肠肥大和扩张,继之形成巨食管(megaesophagus)和巨结肠(megacolon)。病人可有吞咽困难,并出现严重便秘。在慢性期,血中及组织内很难找到锥虫。

克氏锥虫各期表面糖蛋白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不同。自虫体表面纯化的不同分子量糖蛋白有GP90、GP85、GP72、GP25等。应用GP90免疫小鼠可保护小鼠免于克氏锥虫的急性致死性感染。GP90可能还有抗吞噬的功能。GP85见于血中锥鞭毛体,可能起受体作用。应用GP72能保护小鼠免于循环后期锥鞭毛体所致的致死性感染,但对于血锥鞭毛体感染则无效。在病人血中可检出针对GP72的抗体。GP25可用作诊断抗原。

人体感染克氏锥虫后,常在急性期出现虫血症,由于产生免疫应答,在2~3个月内,血中虫数下降。

克氏锥虫与宿主组织有共同抗原,能诱导交叉反应。在患者血内存在抗心内膜、血管和间质的自身抗体。恰加斯氏病隐性期的病变具有自身免疫病的性质。

在急性期,宿主产生了免疫抑制。体外实验表明,克氏锥虫能分泌一种免疫抑制因子,抑制IL-2、转铁蛋白(Tf)和CD3受体在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7 克氏锥虫的实验诊断

急性期,血中锥鞭毛体虫数多,易于检获病原体。方法包括:在血沉棕黄层(buffy coat)与血浆的界面直接镜检活体原虫,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血液接种鼠体或NNN培养基中培养。

在慢性期,血中锥虫少,可用免疫学方法诊断。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可用动物接种法,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幼虫吸食受检者血,10~30天后检查该虫肠道内有无锥虫。

PCR及DNA探针技术对于检测虫数极低的血标本,有很高的检出率,但因操作较繁、价格较高、目前尚难用于常规检查`。

8 克氏锥虫的流行与防治

美洲锥虫病是拉丁美洲分布最广的传染病之一,感染者在1000万以上。多种野生动物和家养哺乳动物都是本病的保虫宿主。重要的动物有犰狳、袋鼠、浣熊、家鼠、狗、猫等。克氏锥虫通过媒介锥蝽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以及在人群之间传播,属人兽共患疾病。具有克氏锥虫血症的动物和人是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锥蝽(Triatoma),可栖息于人房内,多夜间吸血。主要虫种为骚扰锥蝽(Triatoma infestans)、长红锥蝽(Rhodnius prolixus)、大锥蝽 (Panstrongylus megistus)、泥色锥蝽(T.sordida)。人在睡眠时因锥蝽吸血时排出含锥虫的粪便而感染。

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但主要为儿童。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硝基呋喃(nitrofuran)类衍生物Bayer 2502(商品名为Lampit)对急性期有一定效果,可明显缩短症状和锥虫血症持续的时间,但清除血中原虫的作用有限。

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防止锥蝽在室内孽生。滞留喷洒杀虫剂杀灭室内锥蝽可有效防止感染。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