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ínjiāo GV28[中国针灸学词典]
yínjiā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龈交 | ||
---|---|---|---|
汉语拼音 | Yinjiao | ||
罗马拼音 | Yinchiao | ||
美国英译名 | Gum Crossi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28 | |
日本 | 2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27 | |
富耶氏 | IVG27 | ||
德国 | LG27 | ||
英国 | Gv28 | ||
美国 | Go28 |
龈交为经穴名(Yínjiāo GV28)[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原作断交[2]。属督脉。龈交是督脉、阳明的交会穴。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为督脉和任脉的交会处,故名龈交。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黄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㖞,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5 穴名解
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为督脉和任脉的交会处,故名龈交。
龈,同“止斤”,《说文》:“龈,啮也。”止斤,齿本也,指齿根肉也。交,有交会之义。本穴适当口内门齿齿根部,为任督二脉与胃阳明经交会的地方,故名之。[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循鼻入上齿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门齿正中缝隙中,为唇系带与齿龈相结合处,唇齿相交之所,上者属督,下者属任。
9 龈交穴穴位解剖
龈交穴下为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
粘膜→粘膜下层[8]。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龈交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两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手阳明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阳明于承浆交叉,上至额角)两经四线循口环唇,任督两脉之连系,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藉以相连也。
11 龈交穴主治病证
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黄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㖞,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及癫狂、项强等。
龈交穴主治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渊,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项强;黄疸,心烦,心痛。
龈交穴主治癫狂,痫证,鼻渊,牙龈肿痛,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等。
治牙龈肿痛,口歪,口臭,牙关不开,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鼻息肉,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烦满,龈交主之。癫疾互引,水沟及龈交主之。目痛不明,龈交主之。齿间出血者,有伤酸,齿床落痛,口不可开引鼻中,龈交主之。鼻中息肉不利,鼻头额頞中痛,鼻中有蚀疮,龈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治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眦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
《针灸大成》: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頞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眦赤痒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疸,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类经图翼》: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壮。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7.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368.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