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性图形红斑角化性皮病

目录

1 概述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variable erythrokeratoderma)又名可变性图形红斑角化性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figurata variabilis)或Mendes dacosta型红斑角化性皮病 (Mendes dacosta type erythrokeratodermi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为编码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变所致,其变异基因位于染色体1p34-p35区。大多在生后不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绝经后可消退,但妊娠时病情加重,冷、热、风的刺激和情绪激动可为加剧诱因。皮损多见于四肢伸侧、臂部及颜面,有的患者伴掌跖角化。

2 疾病名称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

3 英文名称

erythrokeratoderma variabilis

4 缩写

EKV

5 别名

erythrokeratodermia figurata variabilis;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Mendes dacosta type erythrokeratodermia;Mendes dacosta型红斑角化性皮病;variable erythrokeratoderma;变异性红角皮病;可变性红斑角化症;可变性图案状红斑角皮病;可变性图形红斑角化性皮病

6 分类

皮肤科 > 角化和遗传性皮肤病 > 角化性皮肤病

7 ICD号

L11.0

8 流行病学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征有;①患者的双亲往往有一个患病,而且大多是杂合子。②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个体患病。③连续几代都有发病。④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无病。

9 病因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编码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变所致,其变异基因位于染色体1p34-p35区。

10 发病机制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编码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变所致,其变异基因位于染色体1p34-p35区。

11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的临床表现

大多在生后不久发病,少数出生时或青年时发病。本病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绝经后可消退,但妊娠时病情加重,冷、热、风的刺激和情绪激动可为加剧诱因。损害有两种,一种为相对固定的深红色角化性斑块,边界截然似刀割样,呈圆案形、逗点形、多环形或环形;另一种为界限明显的散在红斑,大小、数量、部位各异,短时间(几小时或几天)形态大小都可发生变化或完全消退,亦可发展为固定形态者。皮损多见于四肢伸侧、臂部及颜面,有的患者伴掌跖角化。

12 检查

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改变。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中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轻度水肿和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

13 诊断

根据早年发病及损害特点组织病理就可诊断。

14 鉴别诊断

14.1 毛发红糠疹

皮损为特征性棕红或淡红色毛囊角化性丘疹,分布范围较广,头面部可见干性鳞屑性皮损,伴掌跖角化过度、干燥及皲裂。进行缓慢,范围较广,尤以手指背侧第1、2节特别显著,扪之有木锉样感。

14.2 疣状肢端角化病

多见于青春前期,损害为多数簇集性扁平疣样丘疹,成群分布,质硬,分布于手足背侧。有时可沿指缘呈线状排列。

15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的治疗

对口服维A酸反应良好。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有一定疗效。

16 预后

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绝经后可消退。亦可发展为固定形态者。

17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的预防

进行婚姻生育指导,婚前检查,遗传咨询是预防变异性红斑角化病的关键所在。

18 相关药品

维A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